近日,受台风“桦加沙”的强烈影响,中国台湾花莲县马太鞍溪区域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堰塞湖溃堤洪灾事件。此次灾害至少导致15人死亡,光复乡三分之二区域被洪水淹没,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面对如此严峻的灾情,台前高官李鸿源在26日公开表示,在短时间内疏散8000人是一项“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花莲县府根本无法做到。同时,花莲县府官员也透露,在灾害发生前两天,需要撤离的户数从285户激增至1800户,这意味着在清查户籍、确认撤离方式以及通知居民等各个环节上,都需要同步进行,这无疑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堰塞湖早在7月20多号就已形成,然而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相关部门并未采取有效的排险措施。尽管天气预报早已预警台风“桦加沙”的到来,但相关部门仍未提前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当灾害真正来临时,蓝绿两党又开始了相互甩锅和推诿,纷纷声称短时间撤离8000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当洪水已经逼近家门口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显然为时已晚。这不禁让人质疑,相关部门在灾害预防和应对方面究竟早做了什么?
要知道,尽管台风“桦加沙”并未在台岛登陆,但其对大陆阳江地区的影响却远超台岛。那么,阳江地区是如何应对的呢?
“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快转”,这是阳江地区在灾害来临前的明确指示。最终,阳江地区成功疏散了167343人,并实现了零伤亡的奇迹。
阳江地区能够成功疏散16.7万人并实现零伤亡,而台岛却连疏散8000人都声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两岸同宗同源,为何在灾害应对方面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难怪有自称是“花莲县府工作人员”的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台湾真的没救了!”这句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也确实反映了部分民众对当前灾害应对机制的不满和担忧。
对于此次灾害应对的差异,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