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郭松民谈抗战电影与阿尔及利亚独立斗争影片的启示

时间:2025-09-28 11:16:46 来源:晴耕雨读社 作者:晴耕雨读社

“沉浸于这一类的影片,我们就不能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无法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
作 者 | 郭松民
编 辑 | 南 方
01 抗战电影的叙事倾向与历史遮蔽

近期,许多朋友询问我是否观看过电影《731》。我的答案是:尚未观看,且暂时无意观看。这一选择源于对当前中国抗战电影叙事倾向的深刻反思——为何此类影片总聚焦于失败与悲情?难道抗日战争的全部意义仅在于此吗?

在我看来,不展现人民战争的胜利,实质上是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进步性的遮蔽。当时,中国因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所推动的人民革命,在政治上远超封建、法西斯与军国主义的日本。全面抗战爆发后,敌后游击战争以磅礴之势展开,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更使日本仅存的工业与军事优势成为不可持续的泡影。失败,早已成为其必然结局。



更为严重的是,聚焦失败与悲情的叙事,会在潜移默化中助长并强化“等待西方拯救”的殖民心态。试问,在此类影片营造的氛围中,中国人是否还能找到其他生存路径?此外,这种叙事还客观上掩盖了国民党政府与军队的腐败无能,将灾难归咎于敌人强大与中国落后,而国民政府仅是“力有不逮”。这无疑落入了国民党抗战叙事的窠臼。

显然,沉浸于此类影片,将使我们无法真正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无法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更潜藏着重蹈历史覆辙的危险。既然如此,我选择暂时不观看。

02 从阿尔及利亚独立斗争看殖民统治的终结

铭记历史大屠杀的同时,更需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大屠杀。9月18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由10个非常任理事国联合提交的加沙停火决议后,阿尔及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阿马尔·本贾马发表了情绪激动的发言。他连续11次说出“请原谅”,痛斥安理会无法拯救加沙的孩子、妇女、老人、医生、护士与记者。



这并非作秀,而是一个同样经历血腥屠杀才获得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对正在为自由而经历炼狱般苦难的阿拉伯兄弟的感同身受。阿尔及利亚曾遭受长达132年的法国殖民统治。二战期间,法国曾承诺,若阿尔及利亚人支持“自由法国”,待驱逐纳粹后将允许其独立。然而,二战结束后,法国殖民者背信弃义,继续将阿尔及利亚视为殖民地。

从1954年开始,阿尔及利亚人民进行了长达8年的独立战争。法国调集40多万军队进行镇压,战争异常残酷。1957年1月,法国第10空降师师长雅克·马休接管阿尔及尔市后,下令可使用包括酷刑和随意处决在内的“必要手段”摧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法军在分区扫荡中,殴打、电击、水刑、强奸等行为极为普遍,马休还下令将数以百计的嫌疑人从直升机上投入大海,为防止尸体浮上海面,还在受害者脚上捆绑水泥块。



六十年代初,阿尔及利亚的抵抗在法国内部诱发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使戴高乐总统意识到,法国无法维持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1962年,阿尔及利亚终于获得了独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尔及利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中,新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获得自由后的阿尔及利亚,也在国际场合同样支持新中国。1971年,导致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的“两阿提案”,就是由阿尔及利亚与阿尔巴尼亚领衔提出的。

03 阿尔及利亚独立斗争影片的启示

在此,我推荐两部反映阿尔及利亚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电影。

第一部,是1958年由埃及著名导演尤瑟夫·夏因拍摄的《阿尔及利亚的姑娘》。该片女主角贾米拉有真实原型,她是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著名的女英雄,被称为“阿拉伯的圣女贞德”。贾米拉本是一位单纯善良的小资女生,是法军的残暴和同伴的死促使她走上革命道路。



影片深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现风格的影响,有些镜头也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比如贾米拉在最绝望的时候起誓战斗到底,场景和配乐都复刻《乱世佳人》中郝思嘉在庄园废墟上起誓要东山再起的桥段。在阿拉伯世界,宗教信仰和爱国主义是水乳交融的。贾米拉说:“我向真主和阿尔及利亚起誓,在祖国获得自由之前,我绝不停止战斗!绝不!”“真主,给我力量吧,为祖国而战的力量!”



第二部,是1966年由阿尔及利亚与意大利合拍的《阿尔及尔之战》。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意大利导演吉洛·彭特克沃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黑白粗颗粒的影像完全是新闻纪录片的风格,他通过这种手法,向全世界展示了欧洲殖民主义在阿拉伯世界的败退。



彭特克沃1941年就加入意大利共产党,并且在意大利北部加入了抗击法西斯的游击队,那年他才22岁。由于这样的经历,彭特克沃认为,阿尔及利亚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本质上和自己当年与法西斯战斗的事业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他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投入了极大热情。

影片拍摄时,阿尔及利亚独立刚刚四年,在拍摄大规模群众抗议场面的时候,阿尔及利亚人瞬间进入角色,激奋的情绪势不可挡,随时准备“摧毁一切阻挡他们的障碍”。



并非偶然的是,这部电影在法国被禁多年,主要原因是影片中的阿尔及利亚解放阵线领导人的角色,由当年的领导人自演——而他被法国人加了“恐怖分子”的恶谥。这就相当于有朝一日巴勒斯坦获得了独立,哈马斯领导人在一部反映加沙艰苦卓绝抵抗斗争的影片中自己扮演自己一样。香港的英国殖民当局也一直禁演这部电影。



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和解放,距离今天并不遥远,和今天加沙的抵抗一样,都是阿拉伯人民彻底摆脱殖民统治努力的一部分。这两部电影,能够使我们加深对阿拉伯世界和巴勒斯坦人民抵抗运动的理解,也能够使我们认识到,无论殖民者多么强横、残暴,也无论是法国殖民者还是以色列殖民者,都无法战胜渴望独立和自由的人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