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1日,上海战火纷飞之际,两个师匆忙拼凑成军,番号定为74。这支临时组建的部队,在八年抗战中打出了"抗日铁军"的赫赫威名,更成为国军中最突出的代表。
1937年8月底,王耀武率51师从陕西宝鸡南下,俞济时率58师自汉口北上,两支从未配合过的部队在淞沪战场会师。面对训练有素的日军,罗店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守住则战线稳固,失守则全线崩溃。
日军第11师团发起猛攻,51师以一个营守一个街区的代价展开巷战。手榴弹在房屋间爆炸,机枪声彻夜不绝,一个连守一条街往往只剩十几人。王耀武在前线督战时,子弹擦过头盔,炮弹在身边爆炸,他仍高呼"51师不退一步!"11月淞沪防线崩溃后,74军未及休整便投入南京保卫战。
12月初,日军兵临南京城下,74军奉命防守汤山、湖熟一线。张灵甫率团死守汤山,面对日军第16师团三面围攻,一个团长战死、两个营长重伤,连排长伤亡过半。12月12日夜,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俞济时与王耀武收拢散兵,组织12000余人成功渡江,成为南京保卫战中罕见的亮点。
1938年10月德安战役中,日军第106师团深入万家岭地区,74军奉命主攻张古山。这座海拔不足300米的小山,成为决定106师团存亡的核心阵地。王耀武深知机会难得但代价惨重,10月7日总攻开始后,153旅作为主攻、151旅作为预备队发起冲锋。
日军密集火力击退第一波冲锋,305团团长唐生海、营长胡雄负重伤。王耀武下达死命令:"不拿下张古山,74军就地解散!"夜战中,士兵在照明弹下与日军拼刺刀,305团代团长于清祥阵亡,58师守阵地官兵全数殉国。经三日血战,74军终于攻克张古山,日军2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亦未能夺回。此战歼灭106师团主力,74军获封"抗日铁军"称号。
1939年7月王耀武接任军长后,对74军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张灵甫被提拔为58师副师长,这支已扩编至31000人的部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昂。1941年3月日军第33师团进攻上高,74军在云头山、白茅山构筑防御阵地。
3月22日总攻开始,万余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发起七次冲锋,74军以七次白刃肉搏守住阵地。一个营长身中三刀仍坚持指挥,最终歼灭日军1.5万人,击毙第34师团长岩永少将。何应钦亲授"飞虎旗",王耀武宣称"74军不负国家重托"。
1943年11月日军进攻常德,57师8000人死守16天。与此同时,51师和58师在慈利一带展开阻击。羊角山上,51师一个营与日军一个联队激战三日;七姑山下,58师两个营全歼日军一个大队。周志道率51师在雷雨垭构筑阵地,顶住日军重炮轰炸;张灵甫率58师在龙潭河伏击日军补给队,一夜歼敌300余人。
1945年4月湘西会战中,74军以美式装备和空中支援对日军形成压倒性优势。4月12日,58师一个营在新宁坚守三日,竟以一营之力抵挡日军一个师团。5月中旬总攻洞口,日军第116师团大部溃逃。6月7日湘西会战结束,两个月后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74军官兵在芷江机场听到投降消息时,许多人热泪盈眶。从淞沪战场的初出茅庐,到张古山的浴血奋战;从上高会战的辉煌胜利,到湘西会战的最后荣光,这支部队用八年时间证明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勇气。
他们或许不是装备最精良的军队,但绝对是意志最坚定的铁军。历史会记住74军,中国会记住这支真正用鲜血铸就的抗日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