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艺术的广阔天地中,国产战争片领域迎来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志愿军》系列。连续三年,在同一时间节点,我们与这部史诗巨制相伴,从《志愿军:雄兵出击》的激昂开篇,到《志愿军:存亡之战》的跌宕起伏,如今终于迎来了它的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
这部系列作品,每一部都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不同时期,各自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共同构建起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史诗。
收官之作:超越“最终章”的叙事雄心
作为系列的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承载的远不止是为这段历史画上句点。它从“战争、人物、情感”三个核心维度,对和平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展开了深度探讨。影片试图解答的核心问题是:和平究竟从何而来?毕竟,战争的结束并不等同于和平的到来。
它既延续了第一部那种高瞻远瞩的开阔史观,将战争置于国际风云变幻的大格局中进行审视;又承继了第二部中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让这出史诗有了更为具体、动人的落脚点。
叙事创新:“边打边谈”的双线张力
在叙事策略上,第三部采用了与前两部截然不同的结构,以“边打边谈”的双线结构展开叙事。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与战场上的炮火连天相互交织,一静一动,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这种结构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军事较量的残酷,更深刻揭示了外交斗争的复杂。
将这两个空间并置,让观众在“唇枪舌剑”和“炮火连天”之间不断切换,直观地感受到一种因果关系:谈判桌上的每一次僵持,都可能意味着战场上更多的流血牺牲;而战场上的每一次胜利,则为谈判桌赢得了更多的主动与尊严。这种辩证统一的叙事节奏,构成了影片最核心的戏剧魅力。
也可以将这种双线结构,更为直白地定义为“浴血”与“和平”。“浴血”的部分在前作中已有充分展现,无论是《志愿军:雄兵出击》还是《志愿军:存亡之战》,都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场景。
而“和平”的故事线,则是《志愿军:浴血和平》中开拓的新战场。战争进行到中后段,和平看似近在咫尺,却需要跋涉过长达747个日夜的漫长征途。从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这场世界军事史上耗时最长的停战谈判,本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的战争。
深入“第二战场”:谈判的台前幕后
在谈判的中立区,中方翻译队用石子在地上摆出巨大的和平鸽图案,表达出谈判的初衷。然而,这一善意之举却被美方代表恶意解读为中国人求和,甚至让直升机降落在鸽子图案上,将石子吹散。这一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绝不是光靠“谈”来的,而是必须打出来、争出来。
《志愿军:浴血和平》的独特价值,在于它首次将镜头深入这一隐秘而关键的“第二战场”,用细节还原了谈判的“台前幕后”。所谓的“台前”,就是实际参与谈判的人员;而“幕后”则是旁边小院里的智囊团,由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李克农与乔冠华主导着谈判的方向。在“台前”和“幕后”之间奔走的是翻译队,他们的工作确保了谈判语言的精准性和筹码信息的对等性。
谈判桌上的每一句交锋,其背后都是“边打边谈”战略下军事与外交的紧密结合。电影也借此突破了传统战争片的单一视角,立体化地呈现出我们“肯谈”的理性智慧与“能打”的坚实底气。正是这种多维度、多视角的协同叙事,让和平的最终实现显得如此厚重而真实。
人物群像:历史厚度与生命温度
支撑“边打边谈”双线叙事的是故事里每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抉择的人物。《志愿军》三部曲的史诗感,不仅源于全景式的战争场面,更得益于对个体人物持续而深入的刻画。
在《志愿军:浴血和平》中,这条人物脉络得到了集大成式的升华,形成了一幅既有历史厚度又充满生命温度的群像画卷。
影片的人物图谱不断丰富,我们继续追随着前作中已经建立起深厚情感联结的角色们。李晓一家的命运,如同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他们的悲欢离合成为家国情怀最具体的注脚。英勇无畏的孙醒,在战火中进一步成长,人物性格曲线愈发饱满。还有看似“不合时宜”的武器专家吴本正,在最残酷的实践中证明了知识与科学的价值,他们的故事在此刻交汇,走向震撼人心的终章。
第三部持续在战场部分加入新的人物,同时也展开全新的叙事空间。一方面,是那些从历史深处、从教科书页中走来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登场,体现出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所强调的历史严肃性,被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银幕形象。除了前面提到的李克农、乔冠华,黄继光的出场是本片最大亮点之一。他的牺牲和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正是我方“能打”底气最震撼的体现。
另一方面,影片塑造了众多融汇了无数真实原型的“普通人”角色,他们不是面目模糊的背景板,而是创作者以严谨的态度,从史料中汲取多个真实人物的经历与特质,集合而成的典型人物。他们可能是谈判代表团中一位谨小慎微而又至关重要的翻译官,可能是大后方一位乐观幽默的运输司机,也可能是战地医院里一位坚韧果敢的护士。他们代表着战争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未曾留下姓名的普通人,正是这些看似渺小的个体,用他们朴素的信念、非凡的勇气和无畏的牺牲,共同构筑了“血肉的长城”。
照片:贯穿三部曲的记忆符号
在故事的开头,李克农来到谈判场地,拿出一张半个世纪前清政府谈判的照片,借古喻今,希望这一次留在历史中的,是一场胜利的谈判。这个细节处理真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它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志愿军:浴血和平》这部影片,乃至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纵深感。
照片也是贯穿着三部曲的重要元素,包括拍摄照片的战地摄影师也是。而他的拍摄内容从战损照,变成了战地报道。他说自己从此只拍笑脸,反映了他的心态逐渐走向了对和平的期望。
在晚年李晓的家中,也摆着一张张照片,是在战场上她遇到的每一个人。
照片的作用在全系列中经历了多个层次的演变,它是一种记忆的符号,可以把历史留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也正是一张张照片,构建起了影片所传递的民族记忆,让我们时刻回想到和平的代价。
真实面容:打破虚构与真实的边界
影片的结尾,由真正的志愿军老战士刘军奶奶出演的老年李晓,与一群和她同样的志愿军老战士,等待载着烈士遗骸归国的航班。时光在他们脸上刻满了沟壑,却未能磨灭眼神中历经战火的坚毅。他们手中捧着的照片,不是电影道具,而是战友的遗照,似乎他们的余生,都在等待这一件事,迎接漂泊异国数十载的忠魂回家。
当镜头缓缓呈现这些真实的面容,似乎电影已经超越了虚构的叙事,与历史的真实对接。这些老战士本身就是最珍贵的历史底片,他们让银幕上的故事承载了跨越七十年的历史回响。这更不是一次演出,而是一种传承仪式,他们将一段民族的集体记忆,亲手交付到银幕前的观众手中。
这个结尾的震撼力,源于它彻底打破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将历史的“底片”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真实的面容,让影片的史诗格局最终得以落点在一个个具体的生命痕迹之上,成功地连接起历史与当下、记忆与传承。
铭记历史:和平故事的延续
《志愿军》三部曲,不仅是一场银幕上的战争还原,更是一段流淌于民族血脉中的集体记忆。战争的终点,也是和平的起点。电影故事的结束,其实是影片外故事的开始,这个关于和平的故事从战争结束的那一刻,一直延续到今天。
走进影院,用我们的目光去铭记那些面孔,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那段岁月,这本身也是在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历史的叙事之中,像是对来自历史深处的嘱托的一种应答。答应他们,将对和平的庄严承诺,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