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头稳稳压阵,小石头细致补缝,长沙市民王先生正专注地将几块石头填到湘江边一棵柳树旁。这棵柳树因水流长期冲刷,部分根系已暴露在外。王先生用填石的方式,试图保住水土、挽救这棵树的生命。
△王先生和他守护的树
从2024年4月至今,王先生已连续搬运石头一年多。每天几块石头的搬运量虽不大,却承载着他与这棵树的‘生命承诺’。‘之前是断断续续搬,后来发现它附近的树已经倒了三棵,土壤被水带走得很厉害。’70多岁的王先生身体硬朗,常在周边散步时发现了这一情况。
现场,王先生指着树根旁被水流冲刷出的痕迹:‘你看,泥土比原来向后移了不少,再不干预树就危险了。’他蹲下身,用手比划着水流的方向,眼神中满是担忧。
△树周边泥土被水流带走,形成明显沟壑
‘先填大石头打基础,再用小石头补缝,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还是知道怎么垒的。’王先生笑着说。他介绍,附近已因水土流失损失了三棵树,每倒一棵都让他心疼不已。‘能救一棵是一棵,总比看着它们倒下强。’
△王先生在‘工作’中,专注而认真
王先生堆积石头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泥土被水流进一步带走,二是避免树因根基不稳而倾斜倒地。‘这棵树大概有10年树龄了,水流每年都会推进一点,带走泥沙。’他指向树根旁的一处小坑,‘这里我填了二三十块石头,才勉强稳住。’
谈及搬运石头的频率,王先生说:‘只要能出门,我都会来送几趟。有时候一天一、两趟,最多的时候一天四趟。’天气热时,他会选择清晨四点出门,‘凉快,也不耽误事。’
△王先生也不知道自己堆积了多少石头
同日,王先生带记者体验了搬运过程。他骑着电动车,到几公里外的石场选取石头,仔细固定后返回。‘最开始只是在附近捡,后来发现了几处固定点位,方便多了。’他笑着说。‘会尽量捡大石头,效果好,但我年纪大了,只有自己一人,也怕石头过重电动车出现问题,只能尽量选择可接受范围内,一般运四五块。’记者粗略估计,一次往返用了约四十分钟。
△王先生将石头运到树旁,动作娴熟
‘搬一会儿歇会儿,就是偶尔会被石头打(挤压)一下(受伤)。’王先生揉了揉肩膀,笑着说。搬运过程中,他也遇到过困难:‘这边人很多,希望来的人不要把石头搬走,我也劝不住。’他无奈地摇摇头,‘有的市民、游客会把我一点一点搬来的石头搬走使用。’
‘如果每个人来的时候都能带块石头最好了,多个人多份力量。’王先生期待地说。他介绍,家里人知道他的举动后都很支持,‘觉得很好,能为环境做点事。’
△王先生搬运过程中偶尔会被石头夹(压)一下
一年多时间,王先生前前后后堆积了几米长的‘石坝’,粗略估计有几吨重。‘数不清一共有多少石头了,但看到树稳了,我就安心。’提到坚持的原因,王先生说:‘自己也说不好,就是觉得应该做。’
有人劝他:‘一把年纪了,这么做可能会得不偿失。’但王先生不以为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他人着想,是中国人的一个优秀品质,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这样做。’
△王先生与‘石坝’,背影坚定而温暖
‘如果大家都支持、愿意做,我想组织个民间组织,去帮助更多需要保护的地方。但个人没有那么大能力,只能先守好这棵树。’王先生说,他会持续关注这棵树和周边环境,‘看是否需要再增加石头。’
潇湘晨报记者史继超 武华康 实习生陈子睿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