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网红进军长内容,综艺行业是否迎来新挑战?

时间:2025-10-01 07:11:41 来源:冷眼看电视 作者:冷眼看电视



最近,冷眼观察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综艺行业似乎正经历一场变革。综艺人纷纷追求短内容,从微综艺到短视频宣推,短内容成为平台布局的重点。然而,与此同时,那些在短视频领域崛起的网红博主们,却开始尝试向长内容领域进军。这一现象引发了业内对综艺行业未来的深度思考:综艺人是否应该感到焦虑?

以短视频起家的网红博主们,正在不断拓展内容边界。美食领域的“食贫道”以韩国传教为切入点,制作了一部纪录片《神民的名义》,其深度和质感堪比专业调查报告。而“盗月社食遇记”则推出了以三位女成员为主的新系列《今日的饭》,带领素人圆梦旅行,展现了长内容的叙事潜力。



更让综艺人感到压力的是,影视飓风的创始人Tim因一个赌局,在杭州小岛上进行了100小时无间断直播,引发了全民狂欢,播放量突破2亿。另一位大网红毒角show也透露,他们正在考虑进军综艺行业,且态度坚定,要“扎扎实实做内容”。

做长内容的追求短,做短内容的渴望长,综艺行业似乎陷入了自己的“围城”。

这不禁让人思考:网红做综艺/纪录片,是否值得看好?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红,综艺人又该如何应对?

用时间换内容:网红的情感链接优势

以《与Tim在荒岛共度100小时》为例,这个节目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影视飓风从去年开始,定期推出带有综艺感的混合型内容,逐渐转向极限挑战型内容。Tim的100小时荒岛直播,源于一个承诺:若视频登顶B站榜一,便亲自上岛直播。



这种“荒岛流放”型的极限挑战并非首创。十年前,综艺《我们15个》便已尝试类似模式,将15位性格迥异的选手聚集在一起,在平顶上生活一年。然而,从结果来看,无论是更极致的设定还是更豪华的明星阵容,关注度和口碑都不尽如人意。

那么,为什么专业的综艺人干不过半路出家的“野路子”?答案或许藏在“时间换内容”之中。观众对影视飓风或Tim有着强情感链接。从11个粉丝的“个体户”到百人团队的创业者,观众见证了他的成长,这种情感黏性远非明星嘉宾所能比拟。



观众对网红的情感是“高热情低要求”。从《Tim100小时》的弹幕和评论中可以看出,观众对他的表现报以极高的热情和赞美。尽管直播并非无懈可击,但观众愿意给予更多包容与鼓励。

此外,网红做节目更多采用开放式,会根据粉丝互动调整节目,给予观看者最直接的反馈。《Tim100小时》某种程度上是粉丝与网红共同产出的情感共创内容。

网红求财,综艺求“全”:需求差异下的内容逻辑

在网红集体进军长内容的讨论中,一个疑问浮现:为什么网红做的节目观感更“干净”?这或许与“需求”有关。

网红们为什么要做长?答案很简单:为了提升IP价值力。Tim在与何同学的聊天中提到,像他们这样的头部创作者,关注量已与一些明星相当,但商业价值仅为明星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成立影视飓风后,Tim经常感受到商业上的巨大压力,总是受困于“客户需求、内容质量与观众观感”之间的平衡。



不同的博主有自己深耕的领域,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客户是谁、要突出的是什么。这些客户需求落到内容上,反而更清晰直接。以影视飓风为例,无论是《同事100小时》还是《Tim100小时》,账号的人设、面向的客户以及内容能够带给客户的卖点都非常一目了然。

影视飓风的人设是强科技向人设,硬核技术咖。因此,他们的节目内容底层架构也是建立在强科技向和硬核技术上的。《100小时》的前提准备环节需要大量机器铺设和实际环境测试,这自然地链接到了“设备植入”这件事。



整个创作过程中,网红团队只需在“维持人设一致性”和“满足商单核心诉求”之间找到平衡即可。他们无需应对过多外部变量,需求方向清晰,决策链路短,甚至很多时候网红本人就能主导创作走向。

然而,综艺制作却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场需要兼顾多方诉求的复杂博弈。“一对多”的需求格局常常让制作团队陷入两难。综艺的招商吸引力和观众关注度往往与明星阵容深度绑定。制作团队在敲明星时,不仅要考虑明星的国民度、与节目主题的契合度,还要应对明星团队提出的各种附加条件。



紧接着客户匹配又会带来新一轮的需求冲击。品牌方会要求在节目中自然植入产品,小到饮料、零食的露出,大到要求设计专门的“产品体验环节”。而平台方则会从流量角度出发,提出“增加话题性强的冲突环节”“强化某类热门CP线”等要求。这些来自客户的需求往往各有侧重,甚至相互矛盾。



更棘手的是,综艺制作还可能需要考虑监管要求、观众期待等潜在需求方。这些看不见的“需求”同样会对节目创作产生约束,让制作团队在每一个决策环节都要反复权衡。

综艺与网红:不同逻辑下的内容创作

如今,不少网红确实在集体转向长内容创作,从几分钟的短视频拓展到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vlog、系列专题视频。但他们依旧延续着“人设为核心”的线性逻辑,即便时长拉长,内容依然围绕网红个人展开。

而综艺制作是“多主体+多线索”的复杂逻辑。从嘉宾选择、环节设计到传播布局,都需要统筹明星、客户、平台、观众等多方诉求。长内容里还需嵌入情感线、竞技线、价值传递等多重维度,既要保证内容的趣味性,又要平衡各方利益。

从节目内容聊到商业模式,冷眼想说明两件事:其一,综艺人在内容策划方面无需感到恐慌和冲击,因为这背后是两套不同的内容制作逻辑;其二,网红的“单一”让内容和商业模式都很纯粹,反倒是综艺的制作链路与商业模式一直宛如一团乱麻。比起去追逐模仿网红们的内容创作,理清理顺这团“经年的”乱麻,才是综艺人应该花点心思解决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