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日本期间,与日本首相石破茂的会晤场景引发关注。双方在经济合作领域达成重要共识,日本承诺未来10年对印度投资10万亿日元,重点支持高铁、AI芯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这一系列合作被视为日印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为深化两国人文交流,日本政府宣布将向5万名印度人发放为期5年的“特定技能”签证,允许他们在日本从事指定行业工作。该政策在印度国内引发热烈反响,印媒称其为日本对印度的“历史性承诺”,认为这将为印度劳动力提供宝贵的海外就业机会。
然而,这项政策在日本国内却遭遇强烈抵制。由于对印度移民的刻板印象,大量日本网友在社交媒体发起“反印度移民”(インド移民反対)运动,甚至喊出“莫让东京湾变成恒河”的极端口号。尽管政府强调签证为短期且无永居权,但民众仍担忧5万人的指标会被夸大至50万人,引发文化冲突。
随着争议升级,两个意外事件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特斯拉CEO马斯克突然加入舆论战,连续发布四条推文支持日本网友,称石破茂政府纵容印度移民“入侵”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犯罪行为”。他警告称,若不采取措施,日本将沦为“日本人曾经居住过的岛屿”,并呼吁日本学习德国的移民管控经验。
马斯克的表态点燃了日本网友的情绪。他们迅速挖掘出一张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与犹太金融家索罗斯的合影,声称这是“犹太人操纵移民政策”的证据。索罗斯长期倡导开放移民,其理念与日本保守派形成鲜明对立,这张照片被解读为“移民阴谋”的实锤。
另一场争议源于日本对非洲的援助计划。为缓解四座老龄化严重城市的人口危机,政府计划向非洲人发放特殊签证,允许他们定点工作。然而,民众认为这些“空城”将被非洲移民占据,演变为“割让领土”的卖国行为。尽管政府解释此举旨在振兴经济,但舆论已将事件升级为“国家主权危机”。
多重争议叠加下,日本多地爆发反对印度移民的游行。大阪、北海道等地的抗议者高举“日本属于日本人”“日本优先”等标语,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造成多人受伤。这场风波暴露了日本社会对移民的深层焦虑:作为全球发达国家中移民占比最低的国家(仅2%),且现有移民多来自中日韩文化圈,印度人的文化差异(如公共场合歌舞)让日本民众难以适应。
历史经验加剧了这种担忧。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因劳动力短缺引入非洲移民,但后续出现大量非法滞留者。政府通过强制遣返(支付每人数千美元费用)才解决危机。如今,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日本若效仿欧美开放移民,可能重蹈加拿大“印裔化”的覆辙,最终丧失文化主体性。
这场风波折射出日本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艰难抉择。当经济合作遭遇文化冲突,当短期劳动力需求碰撞长期社会认同,日本的移民政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