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文道
来源:原载《新一代》2016年第2期
在当今的中国,无论你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宁静小镇,几乎都能感受到“奢华”二字的无处不在。
时尚生活杂志上,每一页都在讲述着奢华的故事;商品广告中,每一句都在强调产品的奢华程度。从豪华住宅到顶级跑车,从定制大衣到限量手表,甚至是一条内裤,都标榜着奢华的标签。就连日常饮食,如涮羊肉,也以其用料的奢华作为卖点。
起初,这种奢华的泛滥或许还能让人见怪不怪,毕竟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奢华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然而,当我看到一篇介绍英国手工定制鞋的文章时,却不禁产生了深思。文章先是对英国绅士的低调含蓄进行了渲染,但随后笔锋一转,大谈鞋子的奢华,并将其定位为“低调的奢华”,进而将绅士等同于品位,再将品位等同于奢华。
许多媒体早已在“奢华”和“品位”之间划上了等号,但现在有人甚至将“绅士”也与之挂钩,这让我感到有些刺眼。我虽无法过上奢华的生活,言行也远非绅士,但我读过不少英国绅士的作品,深知绅士与奢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19世纪的英国绅士们,在通信中谈论品位时,往往会称赞一个人的朴实和惜物,低调而不张扬。他们绝不会将看得见的奢华视为品位,尤其是绅士的品位。以一双手工制作的顶级皮鞋为例,它虽然昂贵,但可以穿上十来二十年。这不仅是因为其质量上乘,更是因为穿着者对其的珍惜和爱护。
穿着这样的鞋子,走路的姿势会变得端正,不会随意踢踏。回家后,会细心地为鞋子拂尘抹灰,周末则悠闲地为其抹油补色,将其视为一种调剂身心的活动。即使拥有佣人,也宁愿自己动手。
十年之后,这双鞋子虽然略显老态,但并不腐旧,看得出经过精心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的爱惜物用。这才是真正的绅士。
绅士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懂得珍惜和节约。他的品味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和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是什么样的人,但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当然,一个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但他的人格性情或许却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简单地说,这就是教养。
“教养”这个古老的词汇,在今天却显得如此陌生。它本应是品位的绝配,但由于教养的培养困难,而奢华的获取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位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
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然而,如果你觉得“教养”太过抽象,我可以为你举一些没有教养的好例子。开着一部奔驰在街上横冲直撞,觉得行人全是活该被吓死的贱民,这是没有教养的。手上戴着伯爵表,然后借醉酒臭骂上错菜的侍应小妹妹,这也是没有教养的。
如今,有力奢华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那么,奢华和教养的分界点在哪里呢?一个向外——求胜,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相比,自然就倾慕奢华;一个向内——求安,无时无刻不在要求自己进步,自然就有了教养。
愿大家在品位之中追寻那份可传承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