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机器人税:自动化时代社会契约的重构与平衡

时间:2025-10-01 20:30:30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经济观察报


当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渗透至生产领域,一个关键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若未来大部分工作岗位被自动化取代,传统的税收与社会保障体系将如何维持?这一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愈发显著,尤其是在制造业、物流和服务业,机器人的使用率持续攀升。如何应对自动化带来的税收基础流失,成为政策制定者、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议题。

2025年9月22日,经济观察报就“机器人税”的征收可能性及其社会意义,专访了韩国仁荷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英顺。作为税务诉讼、国际税务及遗产税领域的权威学者,金英顺从国际税收视角剖析了这一争议性议题的核心矛盾与潜在解决方案。

国际实践:从提议到落地的距离

目前,全球尚未有任何国家或地区正式实施“机器人税”,但相关讨论已持续多年。2017年,欧洲议会曾探讨“赋予机器人法律人格”及“对机器人征税”的可行性,旨在通过法律框架明确自动化技术的责任主体;同年,美国旧金山提出设立地方性“机器人税”,计划将税收收入用于资助劳动者再培训项目。然而,这些提议均因技术界定困难、企业反对及国际竞争压力而未能落地。

学术界则提出了更多元化的方案。部分学者主张对机器人“超额生产力”征税,即根据其替代人力后提升的生产效率计算税基;另一些学者则建议通过调整税收优惠政策间接实现目标,例如减少对自动化设备的税收抵免。尽管路径各异,但核心目标一致:在技术进步与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

“机器人税”:社会契约的重构工具

金英顺指出,自动化技术的普及正在重塑价值分配格局——劳动者的所得税和社保缴费基数因就业减少而萎缩,资本所有者则通过技术红利获得更高收益。这种转移可能导致社会安全网资金缺口扩大,进而威胁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器人税’不仅是税收工具,更是重新协商社会契约的现代手段。”她强调,“其目的并非惩罚企业创新,而是确保技术进步的收益能公平分配,用于支持劳动者技能转型和社会安全体系。”

在金英顺看来,征收“机器人税”需关注技术实际产生的效用,而非机器人的物理形态。例如,制造和服务类机器人因显著替代人力,应成为主要征税对象;而云端自动化系统和AI算法若未直接导致就业减少,则需谨慎界定。这种务实态度避免了因技术定义模糊而引发的执行困境。

对话:资本、技术与社会福利的新平衡

经济观察报:从国际税收视角,“机器人税”的征收对象应如何界定?是针对机器人本体、软件系统,还是基于其替代人力后的“超额生产率”?

金英顺:最务实的做法是关注技术对就业的实际影响。当机器、软件或自动化系统接管原本由人力完成的工作时,将其纳入征税范围是合理的。这既包括实体机器人,也涵盖AI算法和云端系统。对“超额生产力”征税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应从能明确识别的对象入手。

经济观察报:当企业通过自动化获得巨额利润时,其社会责任是否应超越“创造就业”?“机器人税”是否在重构21世纪的社会契约?

金英顺:确实如此。自动化导致的价值转移会削弱税收和社保基础,而“机器人税”能通过分享技术红利,为劳动者再培训和社会安全提供资金。这不是限制创新,而是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包容同步推进。

经济观察报:未来若AI机器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是否应赋予其法律主体地位并承担纳税义务?这会带来哪些伦理挑战?

金英顺:目前讨论为时过早。责任和税收应由掌握技术并获利的人和公司承担。赋予机器人法律人格需在民法框架下认定,类似新西兰赋予山川河流法律人格的先例。从长期看,若政策需要,这一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韩国案例:税收优惠调整的启示

2017年,韩国政府通过修订税法,将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税收优惠从最高7%降至2%,引发“全球首个机器人税”的讨论。金英顺澄清,这一调整仅针对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比例保持不变,初衷是“放缓过快的自动化进程”,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税”。

“韩国并未将节省的财政资源用于支持被替代的劳动者,后来也恢复了中型企业的税收抵免比例。”她指出,“2021年,韩国反而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自动化设备抵免比例至12%,并加大AI和机器人技术的研发税收支持。这表明其政策更侧重鼓励私人投资,而非限制自动化。”

全球协调:避免“恶性竞争”的关键

金英顺承认,单方面征收“机器人税”可能导致资本和技术外流至税率更低的国家。她建议通过国际协调制定共同规则,类似“全球最低企业税”的框架,防止各国陷入“恶性竞争”。“我们不需要完全相同的法律,但需要透明度规则和BEPS原则保障措施,确保税收公平且难以被规避。”

对于发展中国家,她提出分阶段实施的建议:允许其暂缓征税以吸引投资,由发达国家率先试点。“发展中国家依赖制造业和外资,过早征税可能减缓其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速度。公平意味着认可不同经济体的起点差异。”

替代方案:多元化政策工具的探索

除直接征税外,国际社会还在探讨其他政策选项,例如取消过度优惠的资本折旧政策、通过工资补贴鼓励雇佣、建立雇主出资的培训基金,或将社会缴费从工资转向消费税或资本税。金英顺认为,“机器人税”可与其他措施协同使用,也可在目标能通过其他政策实现时作为补充方案。


作者:杜涛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主任,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领域。线索联系:dutao@eeo.com.cn。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