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合资药企退场潮:中国医药业能否接棒创新时代?

时间:2025-10-01 21:39:39 来源:细雨中的呼喊 作者:细雨中的呼喊

一纸股权转让协议,不仅意味着企业控股权的转移,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当百时美施贵宝签署协议出售中美上海施贵宝60%股权时,中国医药行业正经历着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变革。



合资药企黄金时代落幕

1982年成立的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首家中美合资药企,曾开创多个行业先河。其引进的卡托普利片、盐酸二甲双胍片、恩替卡韦片等重磅药品,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更通过FDA认证将制剂出口美国,树立了中国制药的质量标杆。

这家承载着行业启蒙使命的企业,在2016年创下47.2亿元营收纪录。其建立的医药销售队伍和学术推广模式,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医药营销体系。然而随着2023年强生调整西安杨森战略、2024年中美史克退出,首批合资药企集体谢幕已成定局。



集采政策重塑行业格局

2018年国家药品集采政策的全面推行,成为压垮合资药企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第三批集采中,卡托普利、二甲双胍仿制药价格暴跌至"一分钱一片",原研药利润空间被压缩90%以上。OTC领域同样竞争惨烈,百服宁、施尔康等明星产品面临本土品牌围剿。

这场政策风暴并非孤立事件。2019年以来,礼来、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持续剥离在华资产。2024年8月,优时比以6.8亿美元出售中国成熟产品业务;拥有7000名员工的GE医疗,更在服务中国128年后考虑撤离。跨国药企的"战略收缩"已成为全球医药产业重构的缩影。



本土药企的突围之路

据药智数据统计,中国现有药企超过6200家,但质量隐忧突出。2009年世卫组织药品采购目录中,印度194个品种入选,中国仅6个。这种差距在仿制药集采中暴露无遗:第十轮集采中标药品出现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等质量问题,引发对监管体系的质疑。

面对生存压力,头部企业已启动转型。齐鲁制药"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达43.8亿元,占销售收入12%。这种转变折射出行业共识:唯有创新才能突破"大而不强"的困局。



创新驱动的生死考验

当前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已达1.7万亿元,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在载人航天、量子计算等高科技领域不断突破的背景下,医药行业却面临"做不好一粒阿司匹林"的尴尬。这种反差警示我们:产业升级不能仅靠规模扩张,必须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的完整创新链。

合资药企的退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市场规则发生根本性改变,本土药企能否抓住集采倒逼机制,在创新药研发、国际认证、质量控制等领域实现突破,将决定中国医药产业能否真正走向世界。

站在历史转折点上,中国医药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刻认知。唯有坚持创新驱动、完善监管体系、培育国际竞争力,才能在新时代的全球医药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