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美国战略,英国派出以‘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为核心的战斗群前往亚太,执行代号‘高桅行动’的军事部署。据《泰晤士报》2025年10月披露,9月底该航母群在南海遭遇中国海军5艘舰艇组成的监视编队,包括1艘055型万吨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电子侦察舰及1艘海警船。
此次行动前,英国联合韩、日、美、澳、加五国在亚太海域展开系列军演。返程途中,‘威尔士亲王’号试图在南海实施挑衅性航行,随即触发中方严密监控。为应对‘被围观’局面,英方护航舰‘罗尔德·阿蒙森’号与日本‘曙’号驱逐舰启动‘屏障行动’,试图阻隔中方舰艇接近,但收效甚微。
该航母群护航力量捉襟见肘:仅配备1艘45型驱逐舰、1艘23型护卫舰及1艘补给舰,另向挪威、日本各借调1艘舰艇充数。这种窘境与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此前遭遇如出一辙——法方曾派出40艘舰船组成的庞大编队,却在南海被中方30-40艘舰艇全程跟踪,核动力航母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法方为规避风险,刻意绕行印度尼西亚南部海域,经西里伯斯海、菲律宾海,从吕宋海峡迂回进入南海。即便如此,‘戴高乐’号刚进入吕宋岛即被1艘054A型护卫舰锁定,全程遭遇中方舰艇轮番监视。英国航母此次复制相同路线,先赴澳大利亚再返程南海,仍难逃5艘中方舰艇的‘热情接待’。
当前英国海军实力已跌至历史低谷:虽坐拥2艘大型航母,但仅有6艘45型驱逐舰、7艘23型护卫舰及8艘无导弹配置的河流级巡逻舰,护航能力严重不足。此次‘高桅行动’被迫依赖盟友支援,方勉强拼凑出战斗群规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的持续扩张。据五角大楼《2024中国军力报告》预测,中国海军现役舰艇达370艘,2025年将增至395艘,2030年突破435艘。尽管数据存在一定夸大,但中英海军实力差距已不言而喻。
对于被监视事件,英方舰员竟表示‘未预料中方会开火’,仅承认解放军‘专业操作’与‘保持安全距离’。这种轻描淡写的态度,难掩其讨好美国、对华挑衅的本质——9月12日,英‘里士满’号护卫舰与美‘希金斯’号驱逐舰联合过航台湾海峡时,特意起飞梅林-MK2直升机制造事端,遭中方武直-10模拟攻击后仍拒不收敛。
‘威尔士亲王’号返程途中,‘潮汐’号补给舰与挪威护卫舰仍以‘航行自由’为名在南海活动,但其航线与商船通道高度重合。面对中方无线电警告,英方或沉默应对,或机械重复国防部核准的官方措辞,暴露出外强中干的实质。
从帝国荣光到美国附庸,英国海军的衰落轨迹折射出战略选择的彻底失败。这场南海‘大场面’围观,恰是昔日海洋霸主沦为政治棋子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