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连续观赏了多部国产影片,发现尽管影片质量良莠不齐,但普遍存在一个显著问题:人物塑造显得矫揉造作,缺乏真实感。这不禁让人思考,中国导演在展现人性方面,是否真的存在某种普遍的缺失?
长久以来,中国电影界常被诟病的一点,便是编剧能力与叙事技巧的不足。诚然,部分影片在特效、摄影及音效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准,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却往往显得单薄无力。观众常感,国产电影中的人物仿佛被贴上了标签,缺乏鲜活的生命力与打动人心的力量。
尤为明显的是,影片中的煽情段落往往显得过于刻意,仿佛导演在耳边大声疾呼:“此处应感动,速速落泪!”这种生硬的表达方式,非但无法触动人心,反而让人感到尴尬与不适。
编剧的艺术,其实并不在于编织出曲折离奇的故事,而在于能否塑造出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遗憾的是,国产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他们的转变缺乏合理的内心逻辑支撑,时而恶贯满盈,时而良心发现,令人难以信服。
台词方面,由于人物塑造的失败,往往显得生硬做作,缺乏自然流畅之感。观看国产电影时,笔者时常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尴尬,仿佛脚趾在地板上无意识地抓挠。
更令人担忧的是,影片中的儿童与成人形象均显得不够真实。儿童往往说着成人的话语,缺乏应有的天真与烂漫;而成人则常常显得愚昧无知,仿佛生活中的“二愣子”。这种不真实的形象塑造,使得国产电影中不乏“中二”的桥段,即便是一些口碑不错的影片,也难免存在让人浑身不适的段落。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答案或许在于:中国导演普遍缺乏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与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无疑是人性的艺术。然而,在国产电影中,我们却很难看到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真实展现。
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影片中辛德勒对纳粹军官说:“你也可以尝试去赦免一个集中营犯人的死亡,这样,相比杀人来说,你可能会有一种对于掌控他人生命的更强烈的体验。”这一桥段之所以令人难忘,正是因为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微妙。辛德勒的初衷是为了减少杀戮,但人性中的权力欲却使得这一行为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真实的历史中,纳粹军官确实常常通过提前通知犯人死刑,来观察他们的恐惧与煎熬,从而获取掌控生命的愉悦。这种变态的权力欲,正是人性中阴暗面的体现。而《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这一桥段,则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这种复杂性。
然而,在近十几年的国产电影中,我们却很难看到类似这样令人记忆深刻的桥段。国产电影在人物的人性塑造方面,往往显得“傻乎乎”,缺乏深度与真实感。
即便是纯商业片,国产电影在人物塑造上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相比之下,像漫威这样的爆米花大片,都能塑造出洛基这样非常出彩的人物形象。而外国经典电影中,对人性的刻画深度更是往往达到了哲学层面。
那么,中国导演为何普遍不懂人性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中国社会的浮躁氛围使得导演们缺乏深入塑造人性的兴趣与耐心。他们往往急于求成,粗制滥造一些作品以获取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电影作为艺术的本真。
其次,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导演们从小缺乏对人性的洞察能力与意识。应试教育压制个性、不鼓励独立思考与多样性表达,更不关心真实的人性。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导演们,往往缺乏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此外,导演们一旦成名,往往高高在上,缺乏对各个阶层生活的深入了解与研究。这导致他们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缺乏真实感与深度。例如,国产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职场部分就常常显得非常假。
最后,电影制作体制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制片人和资本的权力过大,使得导演往往只是“执行者”,无法真正深入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这种体制下,大多数电影都缺乏真实的导演艺术思维加入其中,显得空洞而无味。
当然,近年来也有一些国产电影在人性塑造方面做出了尝试与突破。例如,《雄狮少年》的两部曲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老的经典国产电影中,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姜文的《鬼子来了》以及李安的《卧虎藏龙》等,也都在人性塑造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然而,要想让国产电影真正具备人性洞察与艺术深度,还需要先做到最简单的一步——尊重人性。在一个根本就不尊重人性的大环境之下,电影想要真正拍好,无疑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