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被《十二怒汉》中十二个人、一个屋子的紧凑剧情所吸引?他们不打不闹,只是坐着交谈,一点点剖析,直到最后谁是谁非也难以说清。陪审团中,总有那么一个较真的人,他的坚持让其他人动摇,有人不信,有人跟着起哄。这种情节,不仅电影中有,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十二怒汉》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几十年过去,依然能让人静下心来观看。西德尼・吕美特擅长拍摄这种法庭戏,地方虽小,人物众多,却全靠一张嘴,就能牢牢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
如今,这种类型的片子已经不多见了,能拍出那种韵味的更是少之又少。下面这些电影,与《十二怒汉》有着相似的劲头,看了绝对不亏。
《救生艇》
希区柯克的手法总是那么独特,一船人被困在海上,好人坏人面对面,德国人、美国人嘴上不停,谁也不信谁,敌意写在脸上。反派角色塑造得很有味道,高潮部分也足够精彩,那种紧张感一直萦绕在心头,让人看得心揪。
《罗生门》
黑泽明的《罗生门》中,四个人四种说法,一个案子到底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清。观众也跟着猜,真相到底是什么,导演也不明说。与《十二怒汉》相比,它更加散漫,表演方式也不一样,结局没那么爽快,但那个过程同样抓人。
《战地军魂》
这也是一个封闭空间的故事,怀尔德同样擅长这种手法。在德国战俘营中,美国兵自己人猜自己人,主角塞夫顿总被人盯着,都觉得他是内鬼。他得自己想办法洗干净,逻辑推理都有,弹簧刀、桌子等小东西特别有现场感。比《十二怒汉》多了点笑料,但主题还是正义和清白。
《风的传人》
这也是一部法庭戏,但重点是媒体如何瞎掺和,宗教和自大的问题也聊到了。吉恩・凯利演个记者,就在边上冷眼看着,不站队。电影里媒体和法律的关系,放今天看一点都不过时,社交媒体这几年,好多事都快跟电影里演的一样了。
《纽伦堡的审判》
二战结束后的法庭上,全是人性和罪恶的较量。克雷默拍得特别实在,流程清晰,论点也硬。希特勒的阴影一直未散,海伍德法官一个普通人,怎么也想不通人怎么能干出那种事。跟《十二怒汉》一样,全程都很理性,不煽情。
《拜金一族》
马梅特的本子对话节奏快得吓人,全是明星,谁也不让谁。办公室里一群销售互相坑,主题就是贪婪和人怎么选。跟《华尔街》、《利益风暴》那类片子有点像,你死我活。跟《十二怒汉》一样,地方不大,气氛却绷得紧紧的。
《纯粹的形式》
托纳托雷拍的这部电影,在火车站一个房间里展开故事,全靠说一点点把底牌亮出来。心理战玩得特别好,波兰斯基和德帕迪约的对手戏全靠角色撑着。那个气氛跟《十二怒汉》特别像,怀疑、推理、紧张感都是靠对话推出来的。
《阴谋》
万湖会议上,一群纳粹头头开会讨论那个所谓的“最终解决方案”。一屋子人全是对话,布拉纳、费斯、图齐这些人演得太稳了。气氛压抑内容又狠,场面很小但冲击力一点不比《十二怒汉》差。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一个教授要走了,跟朋友们说自己活了几千年。大家就各种不信,科学、历史、宗教什么都拿出来说。整个过程就是动嘴,观众也只能跟着猜他到底说的是不是真的。主题不是法律,但也是一群人一个屋子,思想上撞来撞去。
《日落号列车》
汤米・李・琼斯和塞缪尔・L・杰克逊在火车上聊人生,一个黑人一个白人,话题跳来跳去。偶然碰上就开始辩论宗教、幸福、痛苦这些大问题。片子就靠这俩人说,气氛特别真实。跟《十二怒汉》一样,是靠对话把整个片子撑起来的。
这些电影加上《十二怒汉》,都是几个人一个屋子,空间虽小话题却大。推理、质疑、辩论看完总能让你多想点什么,不光是看个热闹脑子也得跟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