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个名为“傅首尔面相”的网络概念引发广泛讨论。这一词汇的流行,不仅源于公众对傅首尔个人言行的争议,更折射出当前网络舆论中容貌攻击与两性对立的复杂现象。
作为公众人物,傅首尔在节目中的表现长期饱受争议。她对前夫老刘的多次贬低与吐槽,包括指责对方不够浪漫、不懂自己,甚至在对方付诸行动后仍冷嘲热讽,引发了大量批评。离婚后,她在语言类节目中频繁提及前夫,被指“蹭热度”,其独立女性人设也因刻薄自私的言行遭遇舆论反噬。例如,她曾为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助力宣发,却因个人形象问题导致电影遭遇恶评。
公众对傅首尔言行的好恶表达,本是个人权利的体现。然而,随着批评的延伸,“傅首尔面相”这一概念开始被具象化。从外貌特征来看,“傅首尔面相”被描述为眼睛不大、眼白少而目光犀利、中庭饱满、颧骨较高但因丰满而显得脸型圆润。这种以容貌为标尺的攻击,逐渐演变为对女性群体的扫射式标签化。
也有观点认为,“傅首尔面相”并非指具体相貌,而是代指其性格特质,如刻薄、有侵略性、不尊重人等。然而,这种解释在面相学的广泛使用中显得牵强。毕竟,面相一词在大众认知中首先联想到的是外貌,进而将外貌与精神特质建立连接。
这类容貌攻击已成为两性战争扩大化的重要推手。以往,两性之间的攻击性绰号如“小仙女”“直男癌”等,更多聚焦于精神特质,相对抽象且难以验证。而面相攻击则让指责变得无理取闹,人们不再结合语境、言语和行动来考察人,而是通过某种“令人讨厌”的样貌进行归类和讨厌。这种“玄学”式的自证循环,不仅对傅首尔个人不公平,也让开放的社会讨论变得不可理喻。
从“讨厌-归类-定义-强化-新的讨厌”的过程中,网络舆论陷入恶性循环。这种概念释放出某种不祥的信号:网络中深度讨论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人们变得肤浅而迷信,开始用毫无科学和文化依据的无厘头概念作为攻击工具。性别对立已经癫狂,开始用毫无逻辑的方式攻讦。
概念越来越抽象,代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抽象。一个演员在节目上的言行,却衍生出一个比占卜还不靠谱的定义。过去,我们将批评和探讨的焦点集中在行为上;后来,批评也可以针对言语或表情;如今,更出现了“一面”定善恶的荒唐。我们越来越难沿着具体的言行来做探讨,最终敌不过玩抽象。无厘头不要紧,但有很多人当真了。如果我们真抽象到可以用容貌去定义人,世界恐怕真要变成充满无厘头恨意的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