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女子博物馆惊呼:我家旧盖竟是镇馆之宝的缺失部分

时间:2025-10-02 04:05:08 来源:文史微鉴 作者:文史微鉴

2025年秋,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内,一件霁蓝釉盖碗静静陈列在展柜中。一位身着米色风衣的女子驻足展柜前,指尖轻触玻璃,声音微颤:“这碗的缺口,和我家那盖子上的豁口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道突如其来的惊呼,揭开了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文物寻根之旅。



周吟从未想过,外公1992年从安徽货郎手中花五块钱买来的蓝瓷盖,常年盖在花椒罐上的旧物,竟可能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同源同脉。这件看似普通的瓷盖,在显微镜与三维扫描的检验下,伤痕与氧化层的细节与碗沿的缺口逐渐吻合,最终被证实为明代沉船中的遗失部件。

类似的故事并非孤例。1959年,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颂簋因缺失盖子而展柜空缺。张秀琳参观时,发现家中盛米的碗盖与颂簋器身的铭文完全对应,记载着西周官员“颂”受天子册封的历史。细查家谱,张秀琳竟是丁家后人。抗战时期,为保护文物,丁家将盖子和器身分藏两支人家,数十年不敢声张,直至今日才得以团圆。



文物鉴定的过程充满戏剧性。南京博物院的专家初时对周吟带来的瓷盖存疑,三维扫描与显微镜观察下,盖子的年代与碗沿伤痕一度无法匹配。直到有人翻出1984年的考古黑白底片,照片中半截狮钮盖钮的崩口形状与周吟手中的盖子完全一致。原来,伤痕因后期打磨而形态改变,实则同属一套文物。

每一件流落民间的文物背后,都藏着说不清的故事。张秀琳回忆,抗战时期家族逃难,颂簋盖被当作面缸盖使用,丁家后人默默守护,从未丢弃。周吟的外公1992年买下瓷盖时,也仅当它是普通旧物,谁能想到,它可能是明代沉船中的遗珍,百年后与博物馆的碗身重逢。



捐赠仪式简单而庄重。2024年6月,南京博物院内,周吟用软布将盖子包好,打上死结,像是封存一段往事。山东博物馆那边,张秀琳直接捐出颂簋盖,她说:“在我家就是废铜,博物馆才有用。”这种将家传文物公之于众的举动,不仅是情怀,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

这些“盖上盖下”的团圆故事,动人之处在于它们不仅拼合了文物,更串联起家族记忆与民族历史。霁蓝釉盖碗缺半边数十年后重逢,颂簋盖补回使铭文完整,考古的遗憾得以弥补,家家故事也串成一线。博物馆的库房里,标着“QY-2023-无名-1”的空抽屉,像是为所有仍在外的文物留了个位置,等待它们归来。



南京有句老话:“破锅盖也能碰对鼻子灶,终究是会遇上。”每一件散落在外的文物,都承载着未写出的记忆。普通人手中的碎片,拼起的是历史,传下去的是文化。就这样一件一件碰上、合上,文化便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