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学生拉不出屎,民族的新耻辱?”的讨论引发社会关注。看似荒诞的标题背后,实则折射出当前部分寄宿制学校管理方式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学生如厕自由被剥夺,生理需求遭忽视,甚至引发健康隐患。
一、从早到晚的“时间囚笼”:学生连基本生理需求都被剥夺
某高中学生的一天被精确到分钟:5点40分起床跑操,午休半小时必须闭眼,晚自习后40分钟内不得睁眼。一名高三女生坦言:“哪怕提前10分钟起床,坐在马桶上也毫无便意,只能憋着去跑步。”课间8分钟(含教师拖堂时间)的如厕时间,往往因“没有感觉”而作罢。更荒诞的是,部分学校规定上课期间如厕需登记姓名,晚间宿管直接锁闭厕所,美其名曰“不影响他人”。
这种“军事化”管理下,学生被迫练就“钻空子上厕所”的技能:早读时老师不在便溜去厕所,而女生因害羞只能硬忍。某初中生透露:“开学至今没在学校拉过屎,厕所门太矮毫无隐私。”更离谱的是,部分学校坑位贴学生姓名“对号入座”,宛如动物园管理。
二、健康与尊严的双重伤害:从身体到心理的连锁反应
长期憋便导致便秘、痔疮、肛裂甚至肠梗阻,医院肛肠科患者中寄宿制学生占比激增。而心理层面的“排泄焦虑”更令人担忧:许多孩子长大后一出门就拉不出屎,这种被迫形成的病症,暴露出校园管理对人格尊严的践踏。
山西怀仁某高中的案例极具代表性:一名高一男生夜间如厕被认定为“重大违纪”,被逼写检讨并打印1000份全校分发。检讨中“晚上上厕所是自私行为,让全班蒙羞”的表述,令人心惊。尽管教育局介入后学校退还打印费,但孩子丢失的尊严如何弥补?
三、遍地开花的“奇葩校规”:管理机器还是育人场所?
此类荒诞规定并非个例:广东某高中要求学生携带校方盖章的“通行证”才能进厕所;云南某高中午休时上厕所被处分。这些将学生视为“管理对象”而非“人”的规则,暴露出教育理念的严重偏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京理工大学的“隐形资助”体系:通过统计学生食堂消费数据,悄悄为贫困生饭卡充值,附带的仅是一条“同学你好,餐补已到账”的短信。这种不张扬、护尊严的帮扶方式,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温度。
四、教育本质的回归:从“管理机器”到“守护人性”
作为12岁男孩的母亲,笔者呼吁家长关注孩子在校生活细节:能否安心上厕所、吃饭香不香、睡得好不好。孩子的身心健康远比分数重要。同时恳请学校牢记:教育首先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守护尊严、懂得尊重。
严格管理不等于冷漠无情,规章制度不能凌驾于人性之上。当2025年的中国已能建造空间站,却仍有学生因如厕问题遭受身心伤害,这不仅是校园管理的失败,更是教育本质的偏离。
您家孩子在学校能自由如厕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