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利益》杂志近期以一种预测家的姿态宣称,若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爆发冲突,日本将大概率胜出。这一论断,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与警惕。
回溯历史,唐朝舰队曾在白江口一役中,将倭军打得落花流水,千余年后,西太平洋的这片海域却因同一座小岛——钓鱼岛,再次掀起了波澜。中国人常言“睚眦必报”,但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我们却给予了过多的体面与宽容。从壬辰援朝时明军击退丰臣秀吉的野心却未乘胜追击,到甲午战争后清廷巨额赔款反使日本成为东北常客,再到二战结束后东京未成废墟、赔款大幅削减,历史的积累似乎让日本形成了一种错觉——中国可以被反复试探。
“畏威而不怀德”,左宗棠的这句评语,在今天依然精准地刻画了日本的心态:对强者俯首称臣,却将弱者视为垫脚石。
时间转至2012年,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这一举动表面上看似东京都知事的突发奇想,实则暗含华盛顿的深远布局。美军为了维系其西太平洋战略,不断为日本打气助威:最新的“杀伤链”概念、神盾舰与F-35B的协同作战、高超音速导弹的部署……这些在《国家利益》的文章中被描绘得如同游戏技能树,仿佛只要点亮就能轻松通关。然而,在中国海空力量的现实面前,这些描述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仿佛东海之上仅停泊着几条渔船。
但现实是另一番景象。空警-600在福建舰上完成弹射测试,歼-15T换上更强推力的发动机,歼-35进入舰载调试阶段;陆基方向上,东部战区的雷达网早已将钓鱼岛周边划入“三分钟响应”圈;火箭军部署的东风-17导弹具备“后发制人”的折返速度。若将这些数据纳入模型,美国作者的结论恐怕连编辑部都难以通过。
美国真正担忧的,或许是其自身的“面子”问题。炮制日本获胜的叙事,无异于为自己预留了退路:一旦冲突爆发,华盛顿可以宣称“我们早已警告过”;而若结局与预言不符,又能迅速与东京切割,声称“日本未按我们的策略行事”。这份精明与冷漠,早在1945年的广岛、长崎就已初露端倪。如今,广岛和平纪念碑矗立在废墟之上诉说着悲惨,而东京却供奉着麦克阿瑟的铜像,同一城市同时感谢与控诉美国,这正是畸形同盟的生动写照。
在中国国内,也有人提出疑问:既然美日不断炒作,何不“打一仗了结”?然而,战争并非简单的推演软件,它带来的将是不可控的升级链:能源航道的安全、金融市场的稳定、粮食进口的保障……任何一环的失守,都将影响十四亿人的生活。北京对挑衅并非没有反应,而是在精算成本、放大收益。空对海、海对海、信息对抗,三条技术线并行推进,既不给对手误判的空间,也不将自己绑在激愤的战车上。
反观日本国内,经济十年停滞不前,人口加速老龄化,自卫队补员困难重重。岸田政府将防卫费硬生生抬至GDP的2%以上,这笔巨额开支最终将由谁承担?今年东京地铁票价再次上涨,养老基金收益连年下滑,多数年轻人宁愿选择自由职业也不愿进入工厂。他们或许支持政府“保卫离岛”的口号,却不愿为这份热血付出血压和房贷的代价。纸面上的战力看似慑人,真实的士气却在悄然泄漏。
钓鱼岛是中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主权不靠喧哗靠实力,也靠耐心。一旦红线被踩穿,解放军有能力将局部冲突封锁在可控范围内。常规手段解决不了,再动用非对称武器;反介入系统压不住,再叠加火力投射;如果美军真要推行“共同防卫”,第一岛链就是天然的围栏——内线作战从来都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回望那篇引发争议的文章,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国对自身同盟体系的焦虑,也暴露出日本对历史债务的逃避。镜子可以粉碎,但现实却不会随之消散。过去一千多年,东亚的秩序大多由实力而非话术决定。未来,亦将如此。
那么,中日钓鱼岛争端,究竟谁会赢?答案并不写在美国杂志的字里行间,而写在持续更新的技术列表中、写在日益紧密的战备值班里,更写在中国对待战争与和平的精准分寸中。有人喜欢用兵棋推演生死,其实战场有时候就安静得像实验室:一条超视距数据链接通,一枚滑跃起飞的舰载机完成最后校准,然后,局势就悄然倾斜了。至于印刷机里飘出来的结论,它们顶多算作背景噪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