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国际局势迎来重大转折——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批准向乌克兰提供针对俄罗斯能源设施的远程情报支持。这一决定迅速引发全球关注,标志着俄乌冲突进入新的危险阶段。
此前,美国对乌克兰的情报支持主要集中于防御性目标,如俄军在乌东地区的动向、工事部署等。而此次,美国首次将情报支持范围扩大至俄罗斯本土的军事目标和能源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俄方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
随着美国情报支持的升级,乌克兰无人机对俄罗斯能源设施的攻击愈发猛烈。10月1日,乌军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第五大炼油厂——雅罗斯拉夫尔炼油厂。至此,俄罗斯毗邻欧洲的46个炼油厂中已有26个遭袭,其中奥尔斯克等炼油厂被彻底摧毁。俄罗斯十大炼油厂中,已有八家受到无人机攻击,炼油产能直接损失达38%。
能源经济是俄罗斯战争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如今却陷入全国性油荒。莫斯科至喀山的M-12高速公路上,甚至出现了排队150公里加油的“盛况”。鞑靼斯坦共和国报道称,因缺乏油料,局部地区已陷入瘫痪。9月份,俄罗斯汽油产量骤减100万吨,国内市场燃料短缺程度达消费总量的20%。
《生意人报》指出,燃料供应断层已对俄罗斯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压力。运输、农业、工业等对燃料高度依赖的部门,如今都在为可能到来的全面短缺担忧。然而,能源巨头们却因西方制裁和技术限制而束手无策。
经济学家弗拉迪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在《The Moscow Times》上撰文称,受损炼油厂的修复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久。原因不仅在于损坏程度严重,更在于西方制裁对技术、设备和零部件的限制。
在没有美国情报支持的情况下,乌克兰无人机已能对俄罗斯能源设施造成重大破坏。如今,在美国情报的加持下,俄罗斯能源设施将面临怎样的威胁?答案或许超出想象。
从“防御盾牌”到“进攻矛头”,美国对俄乌战争的立场已发生四大战略转向:
1. 目标升级:从乌东前线军事目标,延伸至俄罗斯大后方,旨在彻底瘫痪俄战争机器。
2. 手段突破:通过侦察卫星、信号拦截等技术,为乌远程打击提供厘米级坐标,形成战略和技术降维打击。
3. 能源布局:打击俄能源基础设施,削弱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地位,为美国能源进军欧洲乃至世界市场铺路。
4. 深度介入:美国开始收割战争红利,如同两次世界大战时最后介入却分得最多利益一样,俄乌战争进入第四年,美国已准备下场。
此外,利用战争复兴美国军工业、捆绑西方盟友地缘政治利益,也是其战略目标之一。毕竟,仅靠道德维系的关系难以长久,利人利己才是真正的多赢。
然而,在分享这一“好消息”的同时,一则“坏消息”从欧洲传来。
10月1日,欧盟国家领导人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欧洲理事会非正式峰会,主要议题包括:
1. 欧洲防务:讨论冯德莱恩提出的在东部建立“无人机墙”并延伸至基辅的项目,以及如何筹措资金。
2. 支持乌克兰:为乌提供援助,并解除其加入欧盟的障碍。
3. 释放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为乌提供1400亿欧元“赔偿贷款”。
会议前,一艘德国护卫舰在哥本哈根港口外巡逻,确保安全。然而,原定2小时的会议却持续了4小时,最终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
在防务议题上,芬兰、波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等毗邻俄罗斯的国家表示支持,而德国、法国反应冷淡,南欧的希腊和意大利则更关心对自身的好处。
在支持乌克兰议题上,丹麦首相弗雷德里克森敦促各国“从欧洲角度而非本国角度看待乌克兰战争”,但南欧国家对俄罗斯的威胁感知不如东欧国家敏锐。
在释放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议题上,冯德莱恩和卡拉斯是最有力的推动者,大多数欧洲国家也支持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向乌提供1400亿欧元“赔款贷款”,但卢森堡和比利时表示“需要考虑”。
最终,所有议题均无结果。此外,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试图修改规则以解决匈牙利长期反对援乌和加入欧盟的问题,也被欧尔班否决。
唯一令人意外的是,欧尔班对于俄罗斯无人机入侵各国的态度。他提议:“应该把他们击落,欧洲不需要恐俄,因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体量比俄罗斯强大很多。”
从此次会议可以看出,欧洲国家缺乏大局意识,凡事先考虑自身利益,总想趋利避害搭便车。殊不知,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但无论如何,战争的天平似乎正在向阳光面倾斜。曲折,或许才是世界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