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国际研究引发公众对日常饮水安全的深度关注——科学家警告称,长期饮用瓶装水可能导致人体每年摄入数以万计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这些肉眼不可见的污染物可能引发慢性炎症、激素紊乱等严重健康问题。
该研究由康考迪亚大学环境健康专家Sarah Sajedi团队主导,通过分析全球140余项科学文献发现,普通人每年通过饮食摄入的微塑料颗粒达3.9万至5.2万个。若以瓶装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源,这一数值将激增至13万-14万个。研究指出,塑料容器在生产、运输及长期储存过程中,会持续释放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和更微小的纳米塑料。
研究揭示,低质量塑料瓶在接触、光照或温度波动时更易脱落塑料颗粒。与通过食物链间接摄入的塑料不同,瓶装水中的微塑料可直接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这些颗粒能穿透生物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在肝脏、肾脏等器官沉积。
动物实验和初步人体研究显示,微塑料可能引发三方面危害:1)诱发慢性炎症和细胞氧化应激反应;2)干扰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3)造成生殖系统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病变。更严峻的是,部分纳米塑料可能携带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增加致癌风险。由于当前检测技术存在局限,这些长期影响尚未被完全认知。
目前主流检测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光谱分析法可识别微小颗粒却无法确定化学成分,热解法能分析材质但会遗漏纳米级颗粒。最先进的拉曼光谱仪单台造价超过50万美元,难以在基层实验室普及。这导致全球微塑料监测缺乏统一标准,健康风险评估存在盲区。
尽管多国已出台限制一次性塑料的政策,但法规重点多集中在塑料袋和吸管,对瓶装水的管控相对薄弱。Sarah Sajedi强调:"瓶装水的危害不在于急性中毒,而是长期慢性毒性。建议公众在非紧急情况下优先选择可重复使用的水容器,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微塑料健康风险的科普教育。"
该综述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题为《揭示一次性塑料水瓶中纳米和微塑料的隐性慢性健康风险综述》。研究团队呼吁建立全球统一的微塑料检测标准,并开发更经济的监测技术。
编译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