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新疆硫磺沟“火焰山”:129年地下煤火终熄,生态能源双丰收

时间:2025-10-03 03:38:42 来源:Hi科普啦 作者:Hi科普啦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硫磺沟地区,一场自清朝同治年间燃起的地下煤火,历经129年持续燃烧,直至2003年才被彻底扑灭。这场被称为'地下火焰山'的煤火,不仅吞噬了超过10亿吨煤炭资源,更造成累计超万亿元的经济损失。当明火最终熄灭时,这片曾被烈焰炙烤的土地却意外焕发出新的生机。



百年火龙:从清朝烧到21世纪的生态灾难

1874年,清军在硫磺沟地区采用原始镐刨方式开采煤炭,暴露的煤层与干燥空气接触后发生自燃。这场始于同治十三年的火灾,在横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以每年176万吨的消耗速度吞噬着地下煤层。按当时市场价格计算,年经济损失近20亿元,129年累计损失超过万亿元。

新疆特殊的地质构造成为煤火持续燃烧的天然温床。天山山脉的地质运动使煤层发生倾斜,40%的煤层直接暴露于地表或浅层。这些低阶煤含有40%以上的挥发分,在裂隙发育的岩层中形成天然通风系统。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使得传统浇水灭火方式完全失效,火区面积一度扩展至200平方公里。



当地生态遭受毁灭性打击:220万平方米草场化为焦土,土壤板结导致植被覆盖率从65%骤降至5%,牧民被迫迁徙。牲畜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后死亡率达30%,地表高温引发水土流失,使原本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超标12倍,二氧化硫浓度达国家标准的8倍,形成直径5公里的污染圈。

三代接力:科技赋能的灭火攻坚战

灭火工作历经三个阶段:1874-1949年的自然蔓延期,1958-1999年的技术探索期,2000-2003年的决战期。早期采用的水泥灌注法因地下裂隙复杂,有效率不足30%。1978年改革开放后,注氮灭火技术使火区温度从800℃降至200℃,但设备耐温性限制了应用范围。



2000年国家启动专项工程,投入9800万元实施'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卫星遥感定位火点精度达5米,无人机每小时巡查20平方公里,地质雷达探测深度突破300米。采用'注浆封堵+氮气置换+隔离带+定向爆破'的组合战术,对18个火区实施精准打击。在4号火区,工程师通过1200米深钻孔注入特殊凝胶,成功阻断氧气供应。

2003年12月,当最后监测点温度降至常温时,这场持续129年、涉及184万平方米的地下大火终于熄灭。工程保护了15亿吨煤炭资源,相当于再造3个大型煤矿。周边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40%,小麦亩产从150公斤增至350公斤。

凤凰涅槃:生态修复与能源革命的双重馈赠

火灭后的硫磺沟展现出惊人生态恢复力。红色砂岩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火焰山'奇观,吸引游客量年均增长45%。政府投资2.3亿元建设地质公园,配套312国道景观带,形成'地质科普+西游文化'的特色旅游线路。2024年景区接待量突破12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3倍。



更令人振奋的是能源利用的突破。中国矿业大学研发的分布式地热发电系统,利用灭火后残留的50-80℃余热发电。在大泉湖火区实验中,100个钻孔组成的发电阵列年发电量达18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12吨。该技术替代传统注水降温,年节水35.8万吨,解决新疆水资源短缺难题。

这项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术(专利号ZL2023XXXXXXX),采用铝管导热介质提取热量,温差发电模块转换效率达12%。单个钻孔投资仅1.2万元,3年即可收回成本。目前已在内蒙古、宁夏等煤火区推广,预计'十四五'期间可形成年产值20亿元的新兴产业。



全球启示:中国方案破解世界难题

全球现存煤火区每年消耗10亿吨煤炭,造成300亿美元经济损失。印度贾里亚煤火已燃烧5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煤火每年释放200万吨二氧化碳。新疆治理模式为全球提供三重经验:卫星-无人机-地质雷达的三维监测体系,'封堵+降温+隔离'的组合灭火技术,地热发电的余热利用方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4年报告指出,新疆案例使煤火治理成本降低60%,灭火周期缩短40%。目前中国已与12个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在蒙古国戈壁沙漠建立示范工程,预计5年内控制该国70%的煤火区。



从'火焰山'到'聚宝盆'的蜕变,见证了中国在地质灾害治理领域的创新突破。这场持续129年的燃烧,最终在科技与生态的双重奏中落下帷幕,为全球能源转型与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范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