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寒风凛冽,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已极度恶化。到了12月20日清晨,他处于弥留之际,却仍硬撑着最后的气力,给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罗青长拨打了最后一通电话。
罗青长接到电话后,心急如焚地赶来见周总理。周总理尽管身体极度虚弱,但仍放心不下地反复嘱咐他:
千万不要忘记吴石他们……
时光荏苒,到了1991年,这已是周总理逝世的第十六个年头,也是吴石将军英勇就义的第四十一个年头。罗青长终于在北京见到了吴石的两个孩子——吴韶成和吴兰成,并将总理临终前的嘱托深情地告知他们:
“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你们的父亲,总理更是如此,他在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件事。共和国能有今天的统一,人民能有今天的安定团结,这是你们父亲用生命完成的使命。”
那么,吴石究竟是谁呢?为何能让周总理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
时间回溯到1950年的6月11日,一则标题为《轰动台湾间谍案四要角同被处死》的新闻在香港引起轩然大波。这则新闻下面还有一行触目惊心的字:
“吴石临刑前从容吟诗”
这题目中的谍案四要角之一,指的就是吴石。他当时担任国民党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却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处决。与他一同被处决的,还有45岁的中共华东局女特派员朱枫、50岁的“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以及年仅33岁的上校聂曦。
由于吴石本身的军阶极高,且还是国民党官员,因此这个案子在当年公开后便轰动一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从书香门第到报国青年:吴石的传奇人生
吴石出生于1894年的福建螺洲,吴家可谓书香门第,世代都是读书人。吴石从小耳濡目染,对岳飞这样的英雄充满了敬佩之情。
吴石出生的那年,正值甲午战争。彼时的中国被列强瓜分,帝国主义欺凌,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无力保护国土和国民。后来,许多爱国志士、有志青年毅然投身革命大潮,如同点点星火汇成燎原之势,吴石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15岁时,吴石便和好友吴仲禧结伴离开家乡,加入了福建北伐学生军。参加辛亥革命后,他又进入武昌预备军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学习。后来,著名的桂系军阀代表人物白崇禧还是他们的同学。
1929年,时年35岁的吴石没有沉溺于地方上被重视的格局,他远渡重洋赶赴日本求学,先后就读于日本炮兵学校、日本陆军大学。学成之后,他拒绝了日本方面的挽留,坚定地回到自己的国家,出任南京参谋本部要职。然而,他回国后的命运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吴石有个同乡名叫何遂,二人从小结识,还都对中国的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因此结为了几十年的生死之交。后来,何遂曾出任西北军孙岳部参谋长,长期在蒋介石政府主持立法工作,在军界广为结交,与中国共产党也交游密切。他的孩子们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正是受到这位好友的影响,吴石后来也与我党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抗战时期,我党的积极抗战与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给吴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抗战取得胜利之后,回到南京的吴石出任国防部史政局局长。虽然他仍在国民党内部任职,但此时的吴石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空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了。他目睹了抗日期间蒋介石的心思仍然不放在积极抗战上,而是放在打压共产党上。几次战役均处于前线的他,更对国民党政府后方官员眼里只有利益、漠视前线官兵性命的行为感到不齿。
战争结束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国民政府控制不了局面。而蒋介石也不能任用贤能,一味地信任自己嫡系的刘峙等外强中干之人。作为受过系统培养、高等教育的军事人才,吴石清楚地知道国民党政府高层已经不可救药。他多次感慨:“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他将困苦与何遂倾诉时,得到了好友的认可。两位挚友之间谈话没有任何遮掩,他们在爱国、抗日、反蒋这样的路线的思想转变上达到了高度一致。吴石直接向何遂提出,想通过何遂与中国共产党方面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