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2025年国庆档虽影片总量不多,但潜力黑马的集中涌现成为最大看点。在档期正式开战前,《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三部影片已凭借社媒声量跻身"黑马候选",与往年拼映前热度、拼项目体量的逻辑不同,今年新片更依赖口碑突围能力。这一转变背后,实则是电影宣发逻辑的深度重构。
黑马扎堆:三层动因催生新格局
今年国庆档黑马影片的集中爆发,源于三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首先是影片品质超预期。观众观影选择日趋理性,大IP与大制作不再是唯一标准,真实口碑成为核心驱动力。从点映及前期看片的网络反馈来看,《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三国的星空》等影片均达到"口碑可发酵"的质量门槛,为黑马身份奠定基础。
其次是档期不确定性增强。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年国庆档的头部垄断效应减弱,排片与上座率的博弈空间扩大,为中腰部影片提供突破机会。历史经验表明,大档期中头部项目掉队是常态,一旦头部影片失守,黑马便能填补空缺,形成观众与优质内容的双向奔赴。
最核心的变革在于宣发逻辑的行业性调整。过去几年,电影宣发过度依赖短视频爆点,甚至形成"短视频热度=票房命运"的单线逻辑。但今年片方开始在节奏与重点上做"加法":既保持常规曝光动作确保基础声量,又前置口碑发酵释放真实反馈。这种"再分配"式宣发为潜力影片提供翻盘机会,使"黑马之争"成为档期最大看点。
宣发再分配:常规动作、短视频与口碑的三重博弈
黑马影片的诞生依赖档期环境与作品品质,而宣发逻辑的调整则决定其能否被观众发现。今年国庆档的竞争呈现三大层次:
1. 常规化宣发:项目入局的"门票"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综艺曝光、扫楼互动、直播首映等常规动作仍是影片建立认知度的关键。例如《刺杀小说家2》通过高密度曝光维持头部位置,《志愿军:浴血和平》则以庄重首映礼制造可控话题。这类动作覆盖面广、形式灵活,是热度不足的黑马候选影片获取入场资格的基础。
2. 短视频传播:差异化策略下的"前哨战"
短视频平台仍是年轻观众获取电影信息的主要渠道,但片方对短视频营销的运用已回归理性。国庆档影片在差异化传播上各有侧重:《浪浪人生》强化合家欢喜剧氛围,《毕正明的证明》营造奇观感与反扒题材新鲜感,《震耳欲聋》借主演檀健次人气深挖现实话题,《刺杀小说家2》则主打明星阵容与头部制作。短视频成为宣发的"前哨战",但已非"决胜局"。
3. 口碑发酵:决定票房长尾的"胜负手"
今年国庆档宣发的最大变化,是口碑营销权重显著上升。点映、路演、深度互动及社交媒体真实反馈,成为影响影片走向的核心因素。《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等黑马候选影片通过提前点映与路演周期前置,借助主创互动营造情感链接。即便是黄渤领衔的《浪浪人生》,也通过点映、路演齐上阵确保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国庆档,口碑力量尤为显著。它不仅影响观众购票决策,更直接作用于院线排片。缺乏强口碑支撑的影片可能迅速"高开低走",而口碑稳固的影片则能在长尾阶段拉高票房曲线。
结语:真口碑成国庆档终极较量场
表面看是潜力黑马"争座位",实则只有真口碑才能撬动排片、赢得长尾。今年国庆档的宣发战如同一场"再分配"实验:常规营销保基本盘,短视频造话题,口碑成重心。无论是白马取胜还是黑马突围,最终笑到最后的影片,必然拥有一个共同点——真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