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正义主政扬州7年间主导建设350座公园,这项被冠以"谢公园"美誉的工程,却因"谢银杏"质疑陷入舆论漩涡。当土地规划、财政投入与市民生计被卷入"造园大计",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市委书记的权力边界究竟该如何界定?这种"一锤定音"的决策底气从何而来?

现行体制中,市委书记常握"近乎说了算"的决策势能。在党管干部原则下,"书记挂帅"成为重大项目推进的核心模式,市委常委会的"集体决策"往往异化为"跟着主官思路走"的默契。谢正义的操作颇具代表性:将造园工程写入市委文件、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并与晋升直接挂钩。当"建公园"成为"保帽子"的硬性任务,基层形成"不得不建"的推力,看似集体决策的表象下,实则是权力层层让渡——人大监督职能模糊,政府权责向市委聚拢,最终聚焦于"一把手"意志。
官员需要政绩,城市需要名片,公园因其易量化、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成为"显著政绩"的首选。谢正义精准把握这一逻辑,通过高密度、高投入的公园布局,打造出"十分钟必见一园"的直观成果。相比之下,地下管网改造、基础教育提质等民生实事,因周期长、成效难量化、缺乏"镜头感"而被边缘化。在"显绩"主导的考核体系下,"谢公园"的出现并非偶然,若不改变考核指挥棒,"谢广场""谢高楼"等类似工程或将接踵而至。
当造园工程掺杂利益输送,便触碰法律红线。苗木产业因定价无国家标准、成活率难审计,一棵银杏的报价可相差数倍,成为权力寻租的"灰色接口"。谢正义老家泰兴是银杏之乡,其兄弟经营园林苗木生意,"造园"工程遂成利益传送带:无需公开招标,"口头指定"即可确定供应商;无需现金交易,苗木差价便能转移利润。当权力、乡情、亲情与工程利益交织,在缺乏有力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仅靠"内部人"良心约束,在数十亿元诱惑面前形同虚设。
谢正义提出"建公园抬地价—地价收益补财政—财政反哺民生"的"闭环逻辑",短期看似合理,长期却漏洞凸显: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导致政府债务攀升,公园维护成本挤占民生支出,而市民真正需要的社区服务、教育医疗等资源却因资金分流而供给不足。这种"为建而建"的模式,最终可能陷入"公园越多,民生越差"的悖论。
避免"谢公园"现象再现,需筑牢三道制度防线:一是重大项目实行"人大审查+市民听证+媒体直播",重构为"市长提案、人大票决、政府执行、审计跟踪"的流程;二是政绩考核用"公园使用率""生活便利度"替代"数量""人均绿地",聚焦市民真实体验;三是严格利益回避,涉亲属及商业伙伴项目强制回避,以"异地审计+随机抽查"规范工程环节。城市发展不应绑定个人意志,公园该是市民休憩地,非权力画布;银杏该是自然亮色,非利益链条。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城市才能回归历史沉淀的本真。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