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上空,曾上演过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对峙,这场较量虽不足十分钟,却让所谓隐身技术的光环黯然失色。
当日,海面风速约每秒十二米,云幕稀疏,海面反射的杂波被雷达精准过滤。李超驾驶的歼-16刚完成与加油机的脱离,便在数据链中捕捉到一道“幽灵”般的曲线正逼近编队。这通常是低雷达截面积目标的标志,即外军引以为傲的“隐身”战机。歼-16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迅速启动主动扫频,发射端口功率推至极值,配合翼尖电子战吊舱,形成了一个不断收缩的电磁牢笼。李超深知,这不是勇气的较量,而是精密计算的结果:追踪距离、对心角、信号相干度,一系列数据涌入抬头显示器(HUD),他只需做出“确认”与“执行”的决策。结果,首次交汇便出现了双机同时被火控雷达锁定的惊人画面。外军僚机急转加力,主机勉强逗留,企图以推力优势翻滚脱离,却被李超以一个近乎教科书式的桶滚动作压制在头顶,两机座舱盖间距不足十五米。此时,对空对空导弹的信号链已闭合,只需按下发射钮,战争便可能在一瞬间爆发。
火控雷达锁定,意味着实战临界点的到来,这一步,从未有过彩排。

第三方证词也佐证了这一幕。2022年,美军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在夏威夷透露,F-35在东海遭遇“能力不明”的中国战机时,态势感知受限,不得不转入防御姿态。他的发言并非夸大其词,因为那一次的对手正是装备了干扰吊舱、能发射反辐射导弹的歼-16。
隐身机并非无懈可击,一旦被锁定,其载弹不足、巡航推力受限、散热需求高等缺点便暴露无遗,甚至比普通三代半战机更为明显。
李超之所以能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决断,得益于他每年超过二百小时的自由空战训练。在西部战区的综合训练基地,飞行员们被鼓励“出格”——没有预设脚本,没有彩线航迹,谁先掌握互锁位置谁就得分。金头盔竞赛的成绩不仅挂在墙上,更与年终技术等级晋升紧密挂钩。战术动作库因此不断更新,从传统的高低速机动组合,到如今流行的“能量滑移”,甚至有人尝试将俄式贝利库夫眼镜蛇动作改良为更适合中距火控的“半掠洗”机动。李超的桶滚动作,正是无数次模拟后留下的肌肉记忆。

有人担忧擦枪走火,但真正危险的是畏于展示实力。空中接触的规则与街头博弈相似:对手越是判断你会退让,就越会得寸进尺。当你敢于在十几米距离完成镜面对飞,并在对方耳机里播放雷达锁定警报时,风险反而变得可控,因为下一次,他要先评估自己的退路。那架外军机撤离后,过去九个月内,同型号飞机再未进入东海锁钥区,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冷兵器时代讲究排兵布阵,而今则更注重信息栈的深度。歼-16的胜利,不仅来自推力重量比,更多依赖于计算机核心每秒数十亿次的运算,将敌机的轨迹化为可预测曲线。人和机器的边界在模糊,飞行员成为了算法的最后决策节点。李超说,当他按下雷达增益旋钮时,能感受到座舱屏幕刷新频率的振动,这种触觉告诉他“机会已到”。
回望二十年前,中国空军还在为全天候作战能力掂量油耗,而今却已将复杂战术动作写进飞行院校教案。有人将这种剧变归功于装备,但更关键的是战法的革新。短短五年间,空军将“单机比拼”的口号换成了“体系抗衡”四个字。电战、预警、长航时搜潜、陆基远程雷达、海基双波段雷达,构成了一个多域交叉的感知与打击网络。隐身机闯入,如同走进迷宫,雷达波、红外探头、被动探测阵列从不同角落打量它,一次呼吸都会留下信号脚印。
别忘了政策层面的强硬。东海防空识别区划设后,海空兵力常态化巡逻,目的在于将每一次临近空域的探头都置于“响应即惩戒”的链条内。过去,外军机来去自如,如今却要提交整个行动计划的风险评估——雷达暴露概率、数据链被干扰概率、救援距离评估,甚至要考虑丢失飞机后的舆论冲击。成本直线上升,自然会出现“算了,不值得”的结果。
某些军事评论员喜欢将这类事件形容为“猫鼠游戏”。然而对李超来说,当HUD里的目标框变成红色,游戏就结束了。下一步并不是扣动扳机,而是让对手意识到——你已经死过一次,但我放你走。力量而克制,才是真正让天空安静的方式。
东海不欢迎迷信隐身的新闯入者。中国空军用一次无声却精准的对抗告诉世界:这里的规则由实力决定,而我们已具备修改规则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