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要年薪150万。"
林思雨的声音在远星科技42层会议室回荡,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技术总监李建华的钢笔在纸上洇出墨点,运营副总张明远扶正的金丝眼镜微微下滑,就连HR副总刘佳音手中的简历也因颤抖而发出沙沙声。
这个数字让在场高管集体错愕。作为校招史上最高规格的面试,候选人竟是位初出茅庐的26岁博士,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开出的薪资条件。

九月的上海仍带着暑气,远星科技大厦顶层的全景会议室里,六位核心高管围坐成半圆形。董事长王振国闭目养神时,手指在红木桌面敲出规律节奏,这个动作让在场者都想起他当年在并购战中的雷霆手段。
当林思雨身着深蓝职业套装步入会场时,战略部负责人陈晓峰注意到她束起的马尾没有一丝碎发。这个细节与她简历上"斯坦福双博士"的头衔形成奇妙反差——学术精英竟有着军人般的利落。
面试前半程堪称完美。李建华抛出5G技术冲击传统制造业的命题时,林思雨立即以纺织业数字化改造为例,提出"通过5G实时传输优化库存管理"的具体方案。张明远追问规模扩张的临界点,她准确引用邓巴数字理论,指出150人、500人、1500人三个关键节点。
陈晓峰抛出战略发展问题时,她没有照搬教科书,而是反问:"远星当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个反问让王振国首次睁开眼睛,他注意到女孩眼底闪烁的智慧光芒——这不是背答案的应试者,而是真正懂商业逻辑的思考者。

当刘佳音按流程询问期望薪资时,会议室温度骤降十度。林思雨平静报出"150万年薪"的瞬间,李建华的眉头拧成疙瘩,张明远嘴角下拉形成锐角,陈晓峰推了推眼镜掩饰眼中的震惊。
"这个数字是否..."李建华刚开口就被王振国抬手制止。这位在商海沉浮三十年的掌舵者,此刻目光如X光般穿透候选人。他注意到女孩交叠在膝上的双手始终稳定,没有应届生常见的指尖颤抖。
"薪酬暂且不谈。"王振国突然抛出历史考题,"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若公司遭遇极端危机只能留一人辅佐,你选谁?"这个问题的锋利程度,让见过大场面的刘佳音都屏住了呼吸。
空气凝固的十秒里,高管们各自陷入思维漩涡。李建华下意识倾向韩信——危机时刻需要能打胜仗的实干派;张明远认为萧何更重要,后方稳定才是生存基础;陈晓峰则觉得张良的战略眼光能指明方向。

面对终极考验,林思雨没有立即作答。她先是确认危机类型,当王振国设定"内忧外患"的严苛条件时,女孩开始系统分析:
"选韩信能解决业务难题,但可能功高震主且缺乏治理能力;选张良能指明方向,但缺乏执行力;选萧何能稳定后方,却无法应对市场竞争。"她边说边观察高管反应,当看到李建华点头又摇头时,继续深化分析:
"这三者代表战力、战略、根基,本就是有机整体。若强行拆分,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会引发新危机。"这个回答让王振国瞳孔微缩——他见过太多回答问题的候选人,却极少遇到能重构问题的思考者。
林思雨走到落地窗前,黄浦江的波光在她眼中跳动:"因此我的选择是...建立包含三者的决策委员会。危机时刻需要萧何的稳定、韩信的执行、张良的战略,三者缺一不可。"

这个超越二选一的答案,让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王振国率先鼓掌,其他高管随之响应。当刘佳音宣布"欢迎加入远星科技"时,林思雨知道,这场面试早已超越薪资谈判,成为商业思维碰撞的经典案例。
窗外,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在夕阳中闪耀,如同这个年轻博士正在崛起的职业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