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读者,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今年春季,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智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深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展野猪种群分布调查。经过连续数日的野外作业,团队于5月初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在收尾阶段,团队成员前往野生动物饮水点回收红外相机时,意外发现一处天然水洼呈现异常的淡红色。该饮水点位于戈壁滩深处,日常仅有野猪、黄羊等野生动物前来饮水。

“这个颜色与北疆盐湖的卤虫水体非常相似。”具有盐湖研究经验的王智超教授立即联想到,高盐度水体中大量卤虫聚集时会产生这种特殊色泽。但现场缺乏捕捞工具,团队只能先行记录环境特征。
科研人员使用GPS精确定位,并详细记录:水体呈淡红色、无异味、周边无植被覆盖、地表盐渍结晶明显。这些特征均指向极端高盐环境。

当日下午,携带专业采样设备的团队重返现场。使用细目网具捕捞后,网底出现大量身长6-14毫米的微型生物。显微镜观察显示,这些生物具有清晰的体节结构、扁平叶足状附肢,部分个体携带椭球形卵囊,另一些则具有斧状执握器。

“这是典型的盐水丰年虾特征!”王智超教授确认后随即产生疑问:在盐度高达80%(普通海水3.5%)的极端环境中,这种生物如何存活?实验室检测证实,该水体盐度是海洋的2.3倍,对绝大多数生物而言属于“生命禁区”。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丰年虾属于现存最古老物种之一,其演化史可追溯至四亿年前。与北疆盐湖种群相比,沙漠边缘的个体具有独特特征:雌性卵囊呈棕白色(西藏种群为棕红色),体型更为纤细。

科研团队计划开展两项重点研究:一是通过基因测序解析该种群与其他丰年虾的演化关系,揭示其四亿年来的适应机制;二是研究其独特的渗透压调节系统,破解在高盐、昼夜温差达30℃环境中的生存密码。

这种微型生物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蛋白质含量达60%以上,是水产养殖的理想饵料;体内活性物质在医美领域展现潜力;休眠卵可作为特殊食材开发。更关键的是,其养殖技术可能为南疆盐碱水治理提供新思路。
«——【·盐水丰年虾生态解析·】——»
盐水丰年虾(Artemia)属甲壳纲鳃足亚纲,体长6-14毫米,身体分19节,具11对叶足状附肢。雄性第二触角特化为斧状执握器,雌性携带椭球形卵囊,每个卵囊含150-250粒休眠卵。

作为滤食性生物,其食谱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及有机碎屑。独特的直肠垫结构使其能吸收溶解性营养物质,食物转化率达35%以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休眠卵(胞囊)的生存策略:在干旱、低温等极端条件下,代谢率可降至正常水平的0.01%,休眠期长达数十年。

这种生物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堪称自然奇迹:通过鳃部排出多余盐分,同时合成甘油等兼容性溶质平衡细胞渗透压。实验显示,其可在盐度5-250‰范围内正常繁殖,最佳盐度为90-150‰。
沙漠盐湖形成机制包含三重因素:其一,年蒸发量达降水量的10-30倍,导致水体盐分持续浓缩;其二,封闭地形阻碍盐分排出,内陆河流携带的矿物质在洼地积累;其三,部分盐湖为古海洋遗迹,经地壳抬升后形成残留海盆。

塔克拉玛干沙漠盐湖具有典型特征:面积0.1-5平方公里,雨季水面扩大3-5倍,旱季形成厚达30厘米的盐壳;水体pH值8.5-9.2,富含钠、氯、硫酸根离子;生物群落仅包含丰年虾、嗜盐菌及三种耐盐藻类。

这种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奇迹,不仅改写了生物地理分布理论,更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生物启示。正如王智超教授所言:“在80%盐度的‘死亡之海’中,四亿年生命的延续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进化史诗。”

参考文献:
新疆自然资源厅《“死亡之海”惊现“生命奇迹”!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发现盐水丰年虾》202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