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恒力集团:超越华为登顶中国民企榜首,8177亿营收背后的传奇

时间:2025-10-06 03:54:59 来源:牛锅巴小钒 作者:牛锅巴小钒


在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参与讨论与分享,为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出自个人媒体)

提及世界五百强中的中国民营企业,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华为。作为电子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华为的知名度确实无可匹敌。然而,在去年的榜单中,一家黑马企业以第81位的排名,超越了位列103位的华为,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家企业并非互联网巨头,也不是金融企业,而是一家源自江苏吴江的实体企业——恒力集团。在23年的时间里,恒力集团实现了8177亿的营收,养活了17万员工,甚至构建了从一滴石油到一件衣服的全产业链。

令人惊讶的是,支撑起这家千亿巨头的,竟是一对曾在底层挣扎的夫妻。他们究竟凭借什么,从会计和搬砖工逆袭成为中国民企的领头羊?



故事要从1990年代的苏州说起。当时的苏州,纺织业正处于萌芽期,大大小小的工厂遍地开花。然而,原料供应却成了难题。蚕丝作为重要原料,大多分散在乡下农户手中,需经过多层中间商才能到达工厂,不仅价格被抬高,质量也难以保证。

就在这时,一个叫陈建华的年轻人正面临人生低谷。他原本在工地上靠搬砖谋生,没技术没背景,只能顶着大太阳卖苦力。然而,一场意外事故让他连这份卖力气的工作都失去了。

失业后的陈建华并未闲着。在帮老乡往城里送蚕丝时,他一眼看出了其中的商机。既然工厂缺原料、农户愁销路,那自己为何不做中间人,直接对接双方?于是,他放弃了再找苦力活的想法,一头扎进了蚕丝收购的生意里。



那时的生意并不好做。陈建华每天要骑着自行车跑几十里路,挨家挨户收蚕丝,再打包送到纺织厂,利润微薄。然而,他却做得很认真,每一批蚕丝的质量他都亲自把关,送到工厂时还会主动帮着卸货、对账。

正是这份踏实,让他认识了纺织厂里负责原料对账的会计范红卫。范红卫比陈建华更懂纺织行业,她大专毕业后就进了纺织厂做会计,不仅熟悉工厂的生产流程,还清楚知道原料成本占了纺织厂近六成开支这一关键问题。



范红卫看着眼前这个浑身是劲的年轻人,明明赚着辛苦钱,却从不抱怨,反而总在琢磨怎么能让工厂收料更方便、农户卖货更省心,心里渐渐有了好感。而陈建华也佩服范红卫的细心,她总能从账本里看出原料采购的漏洞,还会提醒他哪些农户的蚕丝质量更稳定。一来二去,两个都想在纺织业里做点事的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婚后的日子过得安稳,范红卫的会计工作是当时人人羡慕的铁饭碗,陈建华的蚕丝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然而,两人却总觉得还能再往前一步。



那时的他们发现,苏州的中小纺织厂大多做的是代加工,买别人的原料、按别人的要求生产,利润全被上游和下游压得死死的。要是遇到原料涨价,甚至可能亏本。与其一辈子帮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开厂,把主动权握在手里。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两人就再也按捺不住。

1994年5月,他们拿出所有积蓄,还找亲戚朋友凑了些钱,咬牙盘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取名吴江化纤织造厂,这就是恒力集团的起点。



接手工厂的第一天,夫妻俩就面临一堆烂摊子。前任老板拖欠了工人三个月工资,设备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式梭织机,生产效率低得可怜,连老客户都在犹豫要不要继续合作。范红卫没慌,她先拿着账本给工人算账,承诺一个月内补发所有工资,以后每月按时发薪,稳住了人心。陈建华则带着人去考察新设备,最后拍板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无梭喷水织机。

那时的无梭喷水织机价格高昂,抵得上普通工人好几年的工资。然而,夫妻俩认准了设备升级才能提高效率。



果然,新机器投产后,生产速度比以前快了3倍,布料质量也更稳定。之前犹豫的老客户回来了,还多了不少新订单,工厂很快就扭亏为盈。

然而,夫妻俩并未满足于小康生活。2000年后,中国加入WTO,纺织出口订单越来越多。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化纤作为纺织的核心原料,大多依赖进口,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有时候刚签好订单,原料就涨价了,利润瞬间就没了。

必须打通上游!范红卫和陈建华又一次达成共识。2002年1月,恒力集团正式成立,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石化产业,从炼油到生产化纤原料,再到纺织,要做就做全产业链。



这一步走得并不容易。当时的石化行业几乎被大型国企垄断,民营企业想进入,不仅要面对技术壁垒,还要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夫妻俩带着团队跑遍了国内外的科研机构,花了三年时间引进技术、建设生产线,期间甚至抵押了工厂的房产。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恒力的第一条石化生产线正式投产,从此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买原料。

从那以后,恒力的发展就像开了挂。2010年布局聚酯新材料,2017年建成全球最大的单体PTA工厂,2020年打通石油-炼化-化纤-纺织全链条,成为全球首个能完成从一滴石油到一件衣服全流程生产的企业。



如今的恒力集团,早已不是当年的小纺织厂。去年营收突破8177亿,员工超过17万人,在江苏、辽宁、广东等地建了多个生产基地,还在海外布局了研发中心。

而范红卫和陈建华,也从当年的小人物,变成了行业里的领军者。2022年8月,范红卫家族以1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41.9亿元)的财富,登上福布斯实时富豪榜全球第118位,成为中国女首富。

即便到了今年,夫妻俩仍以115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排名全球富豪榜第122位。



可比起财富,更难得的是夫妻俩的初心。这么多年来,他们从没想过赚快钱,始终扎根实业。恒力的工厂里,有不少是跟着他们干了十几年的老员工,很多人从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买房买车安了家。

在辽宁大连的生产基地,他们还带动了周边配套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上万人的就业。范红卫常说,我们用27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发展,靠的不是运气,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

而恒力的目标,也远不止于此。未来还要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继续发力,让中国的实体企业,在全球舞台上更有话语权。



回头看恒力的故事,其实就是一对普通夫妻的奋斗史。从底层起步,在困境中找机会,在顺境中不满足,靠着敢想敢干和同心协力,把一件小生意做成了大事业。

它告诉我们,没有谁的成功是天生的。所谓的逆袭,不过是在别人抱怨时找方法,在别人放弃时再坚持一把。

而在中华民族崛起的路上,正是因为有了更多像范红卫、陈建华这样的实干家,有了更多像恒力这样扎根实业的企业,我们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走得更稳、更远。

信息来源:资本秘闻《恒力集团的资本图解》 2025-09-03 00: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