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华溪村‘黄泥路’变‘黄金路’:乡村振兴的交通奇迹

时间:2025-10-06 11:32:54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本报记者 李增辉 王欣悦

10月5日,记者沿517省道驶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柏油路、奔流的河水与连绵的青山。道路两旁,旅游大巴与货运车辆往来不绝,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华溪村地处武陵山区,曾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换乘三种交通工具、辗转3个多小时抵达此地,实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彼时,群山环绕、沟壑纵横的地形,让交通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朴素的口号,在华溪村得到了生动实践。近年来,随着‘十四五’规划对农村交通建设的持续投入,一条条柏油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田间地头,将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与外界市场紧密相连,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前大货车到弯道就得掉头,现在重卡能直接开进种植基地。’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指着连片的黄精田介绍道。在当地方言中,‘黄精’与‘黄金’发音相近,而今,随着路网完善,黄精种植面积已扩大至1500余亩,真正从‘土里货’变成了‘金疙瘩’。

交通升级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化。近五年,华溪村依托黄精资源,开发出果脯、面条、茶饮等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目标,在此得到扎实落地。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践,让山乡百姓的生产生活焕然一新。村民马世富感慨:‘以前卖盐渍竹笋得挑着竹筐走两小时山路,现在货车直接到基地,价格好还省时。’村民熊培兰骑着电动车穿梭于田间,‘在家养蜜蜂、种黄连,再在村集体打零工,年收入约15万元’。

道路畅通还催生了乡村旅游新业态。老党员马培清笑着说:‘我们这里到处都是研学课堂。’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研学、团建基地成为新热点。

数据印证着变化:近五年,中益乡新建通组公路129公里,惠及近万名群众;全乡年外销盐渍笋1300万斤、蜂蜜40万斤,旅游收入年均超500万元。2024年,华溪村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较2020年增长86.6%。

‘村里的‘黄泥路’变成了‘黄金路’,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王祥生的话,道出了无数乡村的心声。一路通、百业兴,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无数山乡正书写着‘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的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6日 01 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