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0月1日,一名初中生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组照片,瞬间引发了无数学生和家长的共鸣。照片中,书桌被各科试卷和练习册堆得满满当当:语文8篇作文、数学3套模拟卷、英语20篇阅读、物理50道计算题,还有史地政生四科的背诵清单,每张纸上都标注着“国庆后交”的字样。
这位学生在配文中无奈地写道:“我只是放八天假,又不是不活了……本来计划和爸妈去周边玩两天,现在看来,连出门买瓶水的时间都未必有。”这条动态发布仅两小时,就收获了上万条评论和转发,成为国庆假期的“爆款吐槽”。
评论区里,一场“作业大比拼”悄然展开。有高中生晒出自己的作业清单:“数学6套卷子+错题整理,英语背诵10篇范文,化学实验报告3份,还有语文的《红楼梦》读后感,感觉八天假期要24小时连轴转。”还有小学生家长发图:“孩子才三年级,老师布置了50道数学题、20篇生字抄写,还要画一幅‘国庆主题’手抄报,昨天晚上写作业写到九点,孩子边哭边问‘假期为什么还要写这么多’。”
学生们的无奈,也让家长们感同身受。不少家长在评论区吐槽,国庆假期不仅没让孩子放松,反而让整个家庭陷入“作业焦虑”。家住江苏苏州的张女士,孩子上初二,放假前一天晚上,她陪着孩子整理作业到十点多:“光是把各科作业分类放好,就用了半个多小时。每天早上我上班前叫孩子起床写作业,晚上回来还要检查,比自己上班还累。”
张女士说,原本计划带孩子去杭州玩两天,现在只能取消:“孩子说‘作业写不完,玩也玩不踏实’,看着他趴在桌子上揉眼睛的样子,我既心疼又无奈。”还有家长晒出孩子的“作业时间表”:每天早上8点到12点写数学和物理,下午2点到6点写语文和英语,晚上还要背史地政,只有吃饭和短暂休息的时间,“这哪里是放假,分明是换个地方上课”。
不过,也有家长持不同意见。山东青岛的李先生认为,适当的假期作业能让孩子保持学习状态:“孩子自制力差,一放假就光想着玩,写点作业能收收心。但前提是‘适当’,现在有些作业量实在太夸张,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在这场关于作业的争议中,老师们的态度也呈现两极分化。有老师主动在评论区“现身”,分享自己的做法:“我是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这次国庆只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和家人一起看一场国庆相关的纪录片,写一段观后感;二是帮爸妈做三件家务,拍照片记录。假期就该让孩子多感受生活,比刷题有用。”这条评论获得了上千个赞,不少家长留言“希望这样的老师多一些”。
但也有老师道出苦衷:“不是不想少布置作业,而是担心孩子假期玩疯了,开学后跟不上进度。尤其是初三、高三的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各科老师都怕自己科目的作业少了,学生就不重视。”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坦言,自己这次布置了4套卷子,“其实心里也知道多,但别的科老师都在布置,我不布置,总觉得不放心”。
还有老师提到“家长压力传导”:“有些家长私下会问‘为什么作业这么少’,觉得孩子假期不能‘闲着’,甚至会额外给孩子报补习班、加作业。在这种氛围下,老师也很难真正‘减负’。”
随着讨论的发酵,“假期作业到底多少合适”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支持“少作业”的一方认为,国庆假期是难得的休息时间,孩子需要放松身心、陪伴家人,过度作业会让假期失去意义:“学习是长期的事,靠八天突击刷题,效果未必好,反而可能让孩子厌倦学习。”
支持“适当作业”的一方则表示,尤其是中小学生,保持每天的学习节奏很重要:“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趣味性的作业,比如数学的‘家庭预算计算’、语文的‘假期日记’,既不枯燥,又能巩固知识。”
教育专家也给出建议:假期作业应遵循“减量提质、注重实践”的原则。“避免机械重复的刷题,多设计与生活结合、能培养能力的作业,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进行社会观察,或者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专家强调,假期的核心是让孩子“劳逸结合”,过度强调作业量,反而会违背教育规律,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今,国庆假期已过去大半,不少学生还在和作业“奋战”。有人调侃“八天假期,七天写作业,最后一天补觉”,也有人希望通过这次争议,能让更多学校和老师重视作业“量与质”的平衡。毕竟,假期的意义不是“换个地方写作业”,而是让孩子在休息中充电,在体验中成长,这或许,才是假期真正该有的样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