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拒绝子女十一回家引热议:孝心不应成为父母负担

时间:2025-10-06 15:43:32 来源:右右细毛和爸妈 作者:右右细毛和爸妈



‘十一假期,你们别回来,想干嘛干嘛去!’两位儿子结婚后,计划趁着长假带媳妇、孩子回家住一段时间,没想到母亲却一口拒绝了。这一决定看似不近人情,实则透露出老人对‘形式化孝心’的无奈。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当孝心变成一种‘任务’,当团聚成为父母的负担,我们是否该反思:真正的亲情,究竟该如何维系?

01:‘拒绝亲儿子回家’事件引发热议

一位博主母亲在网络上曝光了自己拒绝儿子携家带口回家过节的决定,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她直言:‘你们该干嘛干嘛去,不要回来,有时间就出去转转。你们回来,我还得伺候一大家子,做饭做不对了,这个不高兴,那个不乐意的!’

博主举例说明:大儿媳爱吃韭菜饺子,但小儿子不能闻那味;小儿子家喜欢吃辣,大儿子家孩子又不吃辣。一顿饭下来,老人累得腰酸背痛,还要被说偏心。



吃个饭像‘上刑’,老人不仅要提前数日采买备菜,假期还要化身‘全能保姆’,从灶台到餐桌,从客厅到卧室,做不完的家务。

子女们带着‘孝心’回家,却把劳动‘外包’给了父母;嘴上说着‘随便吃点’,身体却诚实地挑剔着咸淡甜辣。这种‘只消费不付出’的团圆模式,让老人感到身心俱疲。

好好的假期,对老人来说却像‘渡劫’,身体累不说,心更累。



表面上看似一家团圆,实际上却是老两口提前数日忙碌,假期化身‘保姆’,承担所有家务。这种‘形式化’的孝心,真的能让父母感到温暖吗?



老人拒绝的不是儿女,而是这种‘只消费不付出’的畸形团圆模式。他们渴望的,是真正的关心与陪伴,而非形式上的‘尽孝’。



02:隔代亲的真相:老人开始‘选择性天伦’

在我们小区,有一对老两口带着外孙生活。孩子从出生到初中,一直住在外公外婆家。起初是因为父母上班忙,住处有限,后来外公外婆却发话了:‘周末你们也不要来,来两天,我们还得做你们两个人饭菜。你们要想孩子,周末把孩子带回去两天就是。’



起初,我也觉得不可理解:不是老人都想天伦之乐吗?为何只要孙儿孙女,不要子女?

看了前面博主的抱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孙辈的陪伴纯粹简单多了,而两个正当年的成年人,却要老人做好热饭热菜请着吃,甚至只玩手机不干活,和孩子也没多少交流,跟父母更没话说。

这个孩子学习自律,吃饭更是吃嘛嘛香,做啥吃啥,对老人也特别亲。而且孩子是未成年人,尚且学习之余能做点家务劳动;但女儿女婿周末来,却只玩手机不干活,和孩子也没多少交流,跟父母更没话说。老人索性不让他们回来了。



03:别让孝心走形式,寒了中国父母的心

我刚参加工作时,办公室有几个同龄的外地姑娘,结婚比较早。其中有个很明事理的,闲扯谈的时候说过:‘我妈说了,我婆婆做啥我吃啥,我下班只要提筷子吃饭,有什么好挑剔的。要不是婆婆帮忙,我也得学着做饭,下班喘口气都不可能。’



后来我结婚,也在婆家住过一段时间。婆婆心疼我受伤没好全,不让我做饭菜,就让我擦擦桌子。我也是做什么菜吃什么,都说好吃,爱吃。

婆婆家不是很爱吃小菜,我老公的理解是:‘不是肉,就是小菜了,豆制品也算小菜。’偏偏我又没吃那么荤。我就基本下班后,在公车站台旁边泡菜店垫吧几口,周末自己做吃的、或者中午在单位食堂吃饭多吃点素菜。

我也没跟老公、婆婆提过这点,大家其乐融融的。



其实事情很简单,过年过节,老人肯定希望孩子们都回来。但是老人年龄大了,这么大家子的饭菜、家务,真不容易。

要么小辈出钱,在外就餐、聘请帮厨、预订民宿,减轻老人的家务负担;要么小辈出力,饭菜几个子女家轮流做,或者规划好‘值班表’,采买、烹饪、清洁都安排到人,让老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享受天伦之乐。



要么都玩手机、做甩手掌柜,那就嘴巴甜一些,多说几句‘好吃’,多夸几句‘爸妈辛苦了’。毕竟,又不是天天餐餐吃,有什么好挑挑拣拣的?咱外出旅游,在外要没有合口饭菜,还不吃了吗?



老人变着法子尽量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够不容易的了!要不出钱、不出力,还无法提供情绪价值,那是不要回来添堵了!毕竟高速也堵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