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微短剧如何以优质内容引发深度共鸣?

时间:2025-10-07 06:04:58 来源:金台资讯 作者:金台资讯

作为数字时代的文化新业态,微短剧正从野蛮生长向规模化、精品化、生态化方向迈进。它不仅满足了用户碎片化的观看需求,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众的文化获得感,成为数字文化产业中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线。

微短剧行业发展趋势图

根据《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各平台共上线微短剧3万余部,题材类型覆盖全年龄层;截至2025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近七成。在内容持续爆发的背景下,行业也面临着转型挑战:什么样的微短剧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答案在于引发情感、文化与叙事的三重共鸣。

情感共鸣:照见自我的镜像

情感共鸣是微短剧的传统强项。用户通过剧情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职场挑战、情感起伏、家庭关系、时代变迁,并在戏剧化的表达中获得宽慰。例如,微短剧《家里家外》将镜头对准20世纪80年代的重组家庭,通过“鸡蛋面里的母爱”“收音机里的女排夺冠”等细节,将家国情怀悄然融入生活纹理。而首周播放量达3亿的《弄潮》,表面是创业逆袭故事,内核却扎实还原了改革开放后的商业风貌和时代精神,让年轻用户在观剧之余,感受到一代创业者的拼搏与诚信。评论区高频词从“好看”“过瘾”升级为“学到了”“致敬奋斗者”,体现了深层次的情感认同。

文化共鸣:打开新世界的窗口

一部优质的微短剧可以成为一扇窗,让用户看到从未了解过的文化、职业、历史或人生。例如,近期出圈的《傩戏》以贵州黔东南偏远村寨的文化传承危机为戏剧张力,通过悬疑感十足的剧情,融入傩戏面具制作、唱腔设计、仪式流程等元素,让千年非遗以更具故事性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该剧推出后,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傩戏的历史、习俗、面具寓意等科普内容激增,实现了“微短剧+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动探索。

叙事融合:从共鸣到升华的底层能力

叙事是将情感与文化有机融合的底层能力。当用户被画面的张力、音乐的渲染或隐喻的细节所触动,作品价值便超越了短暂的娱乐,升华为一种可持续的精神收获。海量用户反馈证明,创作者需重点把握三个维度:一是尊重原真性,避免对文化元素的滥用或“魔改”;二是讲好故事,将文化细节自然嵌入情节冲突和人物成长中,而非生硬地让主角做个陶瓷、唱段戏曲就算完成任务;三是采用当代视角、年轻语态,降低文化欣赏的门槛。

未来展望:从消遣到载体的升级

未来,微短剧不应仅是观众茶余饭后的文化消遣,更要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时代发展脉搏的生动载体。它可以用几分钟讲述普通人的奋斗与温暖,用轻量化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传播科学理念,用贴近生活的情节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认同。当行业凝聚共识、合力深耕,微短剧将以独特的文化体验,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升文化获得感贡献力量。

(作者为红果短剧总编辑)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7日 08 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