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经济下行期旅游为何火爆?三大驱动力与消费新趋势解析

时间:2025-10-07 05:41:43 来源:首席品牌评论 作者:首席品牌评论

当实体经济寒意阵阵,旅游市场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度。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23.6亿人次,日均2.95亿人次的规模较2024年增长3.2%,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反差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何经济压力增大时,旅游消费反而成为刚需?


(图源:重庆共青团 摄影师:李引凡)

三大核心驱动力重塑旅游格局

1. 银发经济:退休群体的消费定力

经济波动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挤压效应,却未动摇退休群体的消费能力。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多数拥有稳定退休金。这批「时间自由+资金储备+享受型消费」的银发族,将日常节俭的积蓄转化为旅游支出。他们避开节假日高峰,选择错峰出行,用省下的钱体验「诗和远方」,成为抗周期消费的典型代表。

2. 穷游智慧:年轻人的性价比革命

「钱不够,攻略凑」成为Z世代旅行哲学。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的穷游技巧,年轻人将八天国庆假期花费控制在千元级别:选择绿皮火车出行、十几元快餐果腹、百元特色民宿过夜。更重要的是,这种旅行方式带来深度体验——避开人潮涌动的大景点,转而探索小众秘境,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极致性价比。

3. 心态转变:上班族的即时幸福观

经济不确定性催生「活在当下」的消费哲学。当长期职业规划变得模糊,人们更愿意为即时幸福感买单。节假日旅游从「可选消费」升级为「心理刚需」,成为维系生活仪式感的「创可贴」。这种转变在家庭游中尤为明显:与其攒钱买房,不如先带父母看海;与其延迟满足,不如把握当下的亲子时光。

口红效应:旅游成为经济缓冲带

经济学中的「口红效应」在旅游市场得到完美诠释。当大宗消费(购房、购车)承压时,价格适中的旅游成为情绪出口。几千元的家庭游支出,既能带来真实可感的快乐,又无需承担长期负债压力。这种消费替代现象,折射出年轻人对生活不确定性的反抗——与其相信「先苦后甜」,不如把握「即时甜美」。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进一步放大这种趋势。自2022年起,文化和旅游部联合金融机构实施「百城百区」消费行动计划,累计投放超50亿元资源,带动文旅消费1400亿元。企业推出的门票折扣、低价旅游团、「随心飞」等产品,让旅游门槛持续降低。这些杠杆轻轻一撬,便将犹豫的消费者推进景区大门。

旅游生态:超越消费的经济价值

国家推动的消费券、文旅融合政策,实则构建了更庞大的经济生态。一个夜间旅游项目可创造上千就业岗位,从表演艺人到小吃摊主,形成经济毛细血管。文化遗产通过旅游获得保护与传承,偏远地区借助旅游分享发展红利。消费分层在此显现:高端游遇冷、平价游火爆、中端市场萎缩,恰似当下社会的经济镜像。

这种转变背后,是物质消费向精神体验的升级。当买房、结婚等大宗消费压力增大,旅游提供的情绪价值成为新刚需。人们从未停止消费,只是将资金投向更能带来确定性的领域——退休金的稳定、穷游的智慧、心态的豁达,共同编织出特殊时期的经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