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发展迅猛,总里程已达4.5万公里,时速稳定在200公里/时,以其速度快、效率高、安全性好而著称。然而,随着春节临近,春运大潮即将来临,高铁这一原本的出行首选却遭遇了冷遇。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宁愿选择飞机或绿皮火车,也不愿再乘坐高铁。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原因呢?
首要原因便是高铁票价的上涨。自2024年起,不少高铁线路的票价都有所提升。在出行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高铁已不再是人们出行的唯一选择。面对不断攀升的票价,许多乘客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出行方式。
与此同时,低价飞机票的出现也吸引了大量乘客。特别是在节假日前后,航空公司为了吸引客流,往往会推出降价促销活动。此时的机票价格往往比高铁票更为亲民,而且飞行时间也更短,为乘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除了飞机,传统的火车也因其性价比高而受到乘客的青睐。以郑州到哈尔滨为例,高铁票价需要好几百元,而火车硬座仅需两三百元。对于在外打工的人来说,逢年过节选择火车回家无疑是一个更为经济实惠的选择。
此外,火车出行还能让乘客欣赏到沿途的风景。对于想要省下钱旅游的乘客来说,购买一个硬卧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相比之下,高铁上的盒饭价格高昂且口味一般,一份盒饭就要四五十元,让乘客感到不满。
高铁站的建设本意是为了减少乘客的出行时间,但大部分高铁站都设立在市区边缘。乘客前往高铁站需要乘坐公交、地铁或打车,这无疑增加了出行成本。特别是在节假日时期,一些热门路线的高铁票往往一开售就被抢空,让乘客感到十分无奈。
更糟糕的是,一些黄牛在这个时间段出现,哄抬票价,导致乘客不得不购买天价“回程票”。这让许多乘客对高铁出行望而却步。
当然,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自驾游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出行方式。有些人发现,一家人的高铁票费用远远超过自驾游的费用,因此选择自驾游出行。自驾游不仅更为经济实惠,还能让乘客拥有更自在、舒适的环境。
除了自驾游,跟团游也是一种受欢迎的出行方式。大部分跟团游都是大巴车出行,价格实惠且能直接上门接送乘客,省去了乘客自行前往车站的麻烦。
至于飞机与火车,它们更是凭借各自的速度与运力优势,在长途出行领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当下机票价格愈发亲民,为什么国家不尽快在各地多建设几个机场呢?
事实上,机场建设面临着多重现实制约。一方面,机场建设的投资成本极为昂贵,从土地购置、基础设施搭建到航站楼建设,每一项都需要巨额资金注入。而且,这类投资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运营周期才能实现成本回收。另一方面,飞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与空气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长期来看,其对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的影响让许多城市在机场建设上不得不谨慎选择。
这也正是不少城市暂未修建机场的核心原因。尽管高铁票时常面临“一票难求”的紧张局面,但“一人包下一整节车厢”的场景也时有发生。这种供需两端的“奇妙反差”恰恰折射出当下出行方式选择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高铁票贵的原因也在于“服务费用、能源成本”等不断增加。高铁票价的动态调整机制是运营团队经过精密测算后的科学决策。这种定价模式不仅能最大化盘活线路运力、机车调度等资源效能,更能通过价格杠杆匹配不同时段的出行需求。
或许在未来,铁路企业可在调价公告中同步披露成本构成详情,如线路维护费用、能源消耗占比、设备更新投入等,让票价调整的逻辑从“内部运算”走向“阳光透明”。
信息来源:
北京交通广播—高铁调价,路向何方?
新浪财经—中国高铁,为何突然大涨价?背后是一本难念的经
澎湃新闻—高铁涨价引热议:是提升服务质量 还是增加出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