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冬日,寒风如钝刀般割面而过,每一缕风都带着刺骨的凉意。
李某将围巾又紧了一圈,踏着厚厚的积雪,前往今年第四次相亲的地点。她的心中既有期待,也有无奈,十年的相亲路,似乎并未给她带来预期的幸福。
这次相亲的对象是一位45岁的离异男士,介绍人反复强调他的“老实”和“急着再要个孩子”的迫切心情。李某听后,心中五味杂陈。作为一位42岁的副教授,拥有两套房和年薪25万的她,竟然被当成了“最后的机会”。
其实,李某并非无人追求。去年,她曾遇到过一位同岁的大学老师,两人从量子物理聊到锅包肉的做法,相谈甚欢。然而,饭吃到第三顿,对方却摊牌说:“明年必须生,我妈算过,龙宝宝吉利。”那一刻,李某仿佛被拉去了产房,连恋爱都来不及喘口气,便选择了沉默和疏离。
数据比她的感受更冷酷。东北30岁以上未婚女性比例高达18.7%,全国最高;而35岁以上坚持“不将就”的女性中,真正匹配成功的不到5%。李某也曾尝试过婚恋机构的服务,交了三万块,三个月却只塞来两位男士,条件表上赫然写着“接受高龄产妇风险”。
她调侃自己像超市里的临期酸奶,被贴上打折标签,还得感激有人愿意拿起来看保质期。身边的闺蜜给她出主意:“把身高从180降到175,试试50岁刚退休的大哥,人家体检报告比90后还漂亮。”李某苦笑,却也真的去参加了“中老年单身团”,在雪地里跟大叔们打雪地排球。
夜里,她住在民宿,隔壁58岁的大哥敲门借充电器,顺口问:“你排卵还规律吗?”李某笑着关门,背板抵住门板,忽然想起二十多岁时在实验室熬夜写论文的日子,那时她根本没想过“卵子”会成为择偶的关键词。
有人劝她冻卵,她摇头拒绝:“不想为一颗未必发芽的种子再折腾身体。”也有人让她“条件置换”——拿一套房换对方“不再生育”的妥协。她听完只问一句:“那我图什么?再给自己找个房东?”
最讽刺的是,她的学生把她当榜样:独立、高薪、说走就走。可回到相亲市场,这些标签却像错码,怎么也扫不进“婚姻”这个系统。她开始明白,自己不是败给年龄,而是败给两套并行不悖的评分体系:一套赞她“优秀”,另一套罚她“不能生”。
上周,她决定把那套老破小挂出去,准备换辆四驱SUV。朋友说:“你疯了,房子才是安全感。”她回:“安全感也可以是油箱满格,导航显示前方500公里无拥堵。”
夜里,她刷到一条短视频,博主四十出头,跟固定旅伴“半同居”——各住各屋,周末一起自驾,不婚不生,生病互相签字。评论区骂声一片,她却盯着屏幕发呆:原来选项不止AB。
第二天,她给学院递交了春季访学申请,目的地海南。她说想试试在台风季里写论文,也试试在椰林路边吃清补凉,跟一个人聊不聊得到天黑。如果聊不到,至少还有海浪声陪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