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对前沿科技的敏锐嗅觉从未缺席。当合肥BEST装置大厅内,重达400吨的杜瓦底座以毫米级精度完成落位时,融资资金已率先涌入核聚变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今年三季度,仅上海电气一家便获得16.38亿元融资净买入,西部超导、永鼎股份等概念股亦被资金密集布局,一场围绕“人造太阳”的资本盛宴正式拉开帷幕。
BEST项目的杜瓦底座安装现场宛如科幻大片。这个直径18米、高5米的庞然大物需承载6700吨装置重量,团队采用航天级姿态控制系统,每调整0.1毫米便同步校验12个支撑点受力数据,精度要求堪比火箭发射。
随着装置建设进入高速阶段,零部件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合锻智能公开承认参与BEST核心部件真空室研制,西部超导的铌钛超导带材已通过相关测试,这些企业被机构视为“核聚变基建股”,成为资本抢筹的重点对象。
德国政府刚通过“核聚变行动方案”,计划投入20亿欧元争夺首座商用聚变电站落地权;国内民营公司诺瓦聚变拿下5亿元天使轮融资,创行业纪录;美国CFS公司累计融资达30亿美元,英伟达等科技巨头亦参与押注。政策层面同样明确,9月通过的《原子能法》首次明确“国家鼓励受控热核聚变技术开发”,并建立分级管理制度,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
融资资金的选择极具指向性。上海电气以16.38亿元净买入额稳居榜首,该公司自2000年参与“人造太阳”项目,如今已能供应真空室、冷屏等核心装备;西部超导在投资者调研中强调,其超导线材是“人造太阳”关键材料,已对接国内重大聚变项目;永鼎股份子公司东部超导则在欧洲应用超导大会上披露技术突破,产品直接应用于聚变装置。此外,中国能建和豫光金铅获超3亿元融资净买入,虽未详细披露参与环节,但被市场归入聚变产业链配套企业名单。
机构对相关企业的盈利预测堪称激进。永鼎股份2025年净利润预计增长451.02%,上海电气预计增长82.2%,西部材料、东方钽业等多家公司增速预期超40%。合锻智能、中广核技两家公司更被预测将扭亏为盈。这种预期与行业进展紧密挂钩:除BEST项目外,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已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电子温度1.6亿℃的“双亿度”运行,新奥“玄龙-50U”装置则创下秒级强磁场世界纪录。
中美科研合作近期放出关键信号。两国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宣布在托卡马克装置中突破“格林沃尔德极限”,将等离子体密度提升20%并稳定运行2.2秒。这种技术突破直接推动资本决策,开源证券指出,若核聚变商用化落地,年投资额可能达数千亿元级别。机构关注度榜单上,中国核电、应流股份分别获得25家和19家机构覆盖,西部超导、中国广核等紧随其后。
当前资本市场的布局逻辑极其清晰:押注装置建设期的确定性收益。正如券商报告所点明的——“装置建设提速,零部件先受益”。当大多数人的目光还聚焦在“核聚变发电何时点亮第一盏灯”时,精明的资金早已卡位真空设备、超导材料、配套装置这三条核心赛道,抢占未来能源革命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