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拉开帷幕,A股十月行情即将启幕。对投资者而言,这个月份从来不是简单的过渡期,而是全年布局的关键窗口。历史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A股十月行情呈现显著规律:节后5个交易日上涨概率达69%,10个交易日上涨概率更飙升至78%。其中2010年、2015年、2020年十月均走出超过5%的月度涨幅,印证了"金十"行情的独特价值。
十月行情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政策+资金+事件"三重因素共振的结果。2025年十月更具特殊意义:二十届四中全会将聚焦"十五五"规划,为未来五年发展定调;APEC会议将推动亚太产业链深度合作;叠加三季度经济数据落地、保险等长期资金入市提速,多重利好正在形成合力。
但历史经验也表明,十月行情并非普涨盛宴。2018年十月沪指下跌7.75%,2022年十月下跌4.33%,核心差异在于是否踩准产业主线。结合当前政策导向与市场脉络,"资源重估、科技创新、企业出海"三大趋势已清晰浮现。本文将逐一拆解其中的机会与逻辑。
十月行情的驱动力来自两个重大事件,这不仅是消息刺激,更是能重构行业景气度的底层逻辑,投资者需重点关注。
1. 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的投资密码
2025年10月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最大看点是聚焦"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对A股而言,这不仅是普通会议,更是为未来五年投资方向绘制路线图的关键节点。
从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信号来看,"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将被置于战略高度。会议明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这句话出现在四中全会筹备期,深意值得琢磨——资本市场将成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平台,相关政策必将细化落地。
摩根大通判断,"十五五"规划将为A股带来两大核心机会:一是反内卷驱动的周期修复行情,通过产能优化和价格回升让传统行业焕发新机;二是服务消费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增长,医疗、金融、文教等领域将持续受益。这两个机会恰好对应"资源重估"和"科技创新"主线。
资金端支撑更为关键。会议透露的"稳定经济增长"导向,意味着财政与货币政策不会收紧。基建投资加码、中小企业扶持、消费刺激等措施可能陆续出台,转化为市场流动性支撑。加上保险资金入市比例提升、社保基金新增配置等长期资金进场,市场的"安全垫"正在增厚。
2. APEC会议:亚太产业链的"合作红包"
另一个影响十月行情的关键事件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系列会议。虽然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已在9月召开,但十月核心会议将聚焦更具体的合作落地,这对A股"企业出海"主线是直接利好。
本届APEC会议主题为"迎接与展望:推动更紧密的亚太工商合作",从议程设置可见重点——"全球能源转型与发展""打造绿色化与数智化的亚太供应链产业链"都是核心议题。这传递出明确信号:亚太产业链合作将更紧密,绿色转型和数字化是合作核心方向。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两重机会:一是参与亚太供应链的中国企业将获得更多订单,尤其在机械制造、电子元件等领域;二是能源转型相关的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将迎来亚太市场集体扩容。值得关注的是"第四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推介环节,这将成为中国企业对接亚太资源的重要窗口,相关公司业绩弹性可能超预期。
亚太地区贡献了全球60%以上的经济增长,这个市场的合作深化,对依赖出口的中国企业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增量。十月行情中,这些企业的估值修复很可能超预期。
提到资源板块,很多人会想到"周期波动大""靠天吃饭",但2025年十月的资源重估逻辑完全不同。这不是简单的价格反弹,而是政策引导下的"价值重构",核心驱动力来自"供给收缩+需求升级+货币宽松"的三重共振。
资源板块重估的核心原因是供需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供给端来看,"十五五"规划透露的"反内卷驱动周期修复"信号,本质是推动产能优化。过去资源行业靠"产能扩张"抢市场,导致价格战频发、利润微薄。现在通过环保约束、产能置换等政策,低效产能正在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以煤炭行业为例,2025年上半年大型煤企市场份额已达75%,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行业定价权正在向龙头集中。需求端变化更关键:一方面基建投资加码带来传统需求稳定,四季度基建项目开工率通常提升至80%以上,对钢铁、水泥、煤炭的需求有刚性支撑;另一方面绿色转型带来新增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产业带动锂、钴、镍等稀有金属需求,光伏装机增长拉动硅料、纯碱需求,这些"新需求"正在改变资源品估值逻辑。
全球流动性宽松也是重要背景。美联储在2025年下半年开启降息周期,特朗普多次施压要求"快准狠"降息,美元走弱通常会推高大宗商品价格。而中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偏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裕,也为资源板块估值修复提供了资金支撑。
资源重估需精准布局,不同细分领域逻辑差异很大。
1. 传统资源:龙头的"盈利修复"机会
传统资源板块(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的核心逻辑是"供给收缩下的盈利回升"。煤炭板块值得重点关注:2025年以来,动力煤长协价格稳定在900元/吨左右,而市场煤价格受供需紧张影响已突破1100元/吨。四中全会可能出台的基建加码政策,会进一步拉动动力煤需求。
从公司层面看,龙头煤企净利率已从2022年的12%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8%,而市盈率仅8倍左右,估值明显偏低。重点关注两类企业:一是具备长协煤优势的动力煤企业,盈利稳定性强;二是煤焦钢一体化企业,能充分受益于钢铁行业复苏。
钢铁板块机会在于"结构优化"。随着"十五五"规划对高端制造的支持,汽车板、家电板、风电用钢等高端产品需求正在增长。2025年上半年,高端钢材占比已达28%,较去年提升5个百分点。同时环保政策持续收紧,小型钢企逐步退出,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可关注两类标的:一是产品结构高端化的钢企,二是具备废钢资源优势的短流程钢厂,成本优势更明显。
有色金属中的铜值得留意。铜是"新能源时代的血液",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离不开铜。2025年全球铜需求预计增长6%,而供给端受矿山品位下降、开采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增速仅3%左右。供需缺口扩大将推动铜价持续回升,重点关注拥有自有矿山的铜企。
2. 稀有金属:新能源驱动的"成长型资源"
稀有金属板块的核心逻辑是新能源产业爆发式需求。锂资源是绕不开的品种: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突破3000万辆,动力电池需求将带动锂需求增长40%以上。而供给端,锂矿产能释放周期较长(通常2-3年),短期供需缺口难以弥补。从价格看,碳酸锂价格已从2024年的18万元/吨回升至2025年9月的28万元/吨,且仍有上涨空间。关注两类企业:一是拥有国内优质锂矿资源的企业,成本优势显著;二是布局海外锂矿的企业,能规避国内资源约束风险。
稀土也是重点方向。稀土是新能源汽车、风电、节能电机的核心原材料,尤其是中重稀土战略价值极高。2025年上半年,全球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增长35%,而我国对稀土开采实行总量控制,2025年开采配额仅增长10%,供需紧张格局明显。政策层面,"十五五"规划可能强化稀土战略储备,进一步提升行业估值。重点关注具备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优势的企业,以及稀土永磁材料龙头。
3. 化工资源: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化工资源板块机会集中在供需缺口大的细分领域,比如纯碱、氟化工、磷化工等。纯碱需求主要来自光伏和玻璃: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预计增长50%,光伏玻璃产能扩张带动纯碱需求增长20%以上。而供给端受环保政策限制,新增产能有限,2025年供需缺口预计达150万吨。价格方面,重质纯碱价格已从年初的1800元/吨上涨至2400元/吨,相关企业盈利大幅改善。
氟化工和磷化工则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氟化工产品是锂电池电解液的核心原料,磷化工产品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关键材料。2025年锂电池需求爆发式增长,直接拉动相关化工原料需求。重点关注一体化布局的企业,从上游资源到下游产品全覆盖,能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盈利稳定性更强。
四中全会明确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置于未来五年战略地位,这意味着科技创新不是"短期题材",而是贯穿"十五五"规划的核心主线。十月作为政策定调关键期,科技板块很可能迎来估值与业绩的双重修复。科技创新的崛起,背后是政策与资金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