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他当过三朝宰相,睡过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死后让唐玄宗念念不忘

时间:2025-10-03 16:21:20 来源:芳芳历史烩 作者:芳芳历史烩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一个男人,凭借美貌和才华,睡遍了唐朝最有权势的女人。他叫崔湜,三次登上宰相之位,死后连唐玄宗都念念不忘。

权力与美色的游戏,在一千三百年前就已经上演得如此精彩。



门第之光与才华初露

公元671年,定州安喜县一个显赫的家族里,诞生了一个注定要搅动大唐政坛的男孩崔湜。

博陵崔氏,这四个字在唐朝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一出生就站在了权力金字塔的高处。崔湜的祖父崔仁师曾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官至宰相,这个家族的血液里流淌着政治基因。

崔湜不仅出身好,还长得好,史书记载他"有美姿",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这小子长得真帅,在那个看脸的时代,美貌就是通行证。

二十岁不到,崔湜就考中进士,别人还在为功名发愁,他已经开始参与编纂《三教珠英》。这可不是什么小活儿,主编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年轻俊美的崔湜,和两个权倾一时的美男子一起编书。他们讨论的不仅是学问,更是如何在权力场上生存。



崔湜学得很快。

他看懂了游戏规则,在唐朝,才华是敲门砖,美貌是通行证,但真正的武器是投机。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政局风云变幻,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复辟,朝廷里各方势力角逐,每个人都在赌国运。

桓彦范当时执掌朝政,担心武三思会在皇帝面前说坏话,他想到了崔湜。这个年轻人有才华,有美貌,正好派去武三思身边当眼线。



桓彦范的算盘打得很响,可他算错了人心。

崔湜到了武三思府上,仔细观察了几天,得出皇帝明显更信任武三思的结论,桓彦范这些所谓的功臣,迟早要完蛋。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换个主子?

崔湜决定背叛桓彦范,投靠武三思。

这一招险棋下得准确无比,不久,桓彦范等人果然被流放岭南,崔湜不仅没事,还从考功员外郎一跃升为中书舍人。



三十出头就做到正五品,在唐朝算得上火箭提拔。

可崔湜的野心不止于此,他的目光,已经盯上了那些真正掌握权力的女人。



与权势女性的情感纠葛

上官婉儿,这个名字在唐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一个人的话,比十个宰相的话还管用。

这个女人有着传奇的身世,祖父上官仪因为要废掉武则天被杀,她从小在宫中为奴。凭借过人才华,十四岁就成了武则天的贴身秘书。武则天死后,她又成了唐中宗的昭容。



说是昭容,其实是政治伙伴,唐中宗能重新坐上皇位,上官婉儿功不可没。她掌握着朝廷的诏书起草权,相当于现在的中办主任。

崔湜是怎么搭上这条线的?

还是通过武三思,这个武则天的侄子,和上官婉儿早就暧昧不清。崔湜经常出入武府,帅气有才的他很快就吸引了上官婉儿的注意。

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史书没有详细记录,但可以想象,一个是权倾朝野的女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美男子,电光火石之间,化学反应就产生了。

上官婉儿虽然是皇帝的昭容,但她和唐中宗更像是君臣关系,这个中年女人在感情上很寂寞,崔湜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她内心的空虚。



两个人各取所需,崔湜看中上官婉儿的权势,上官婉儿看中崔湜的才华和美貌。

史书记载,上官婉儿"请营外第,以便游赏"。翻译过来就是她要求在宫外建别墅,方便和情人幽会。唐中宗竟然同意了,还拨款帮她建房子。

这顶绿帽子戴得心甘情愿。

有了上官婉儿的支持,崔湜的仕途一路绿灯。景龙二年,他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和担任礼部侍郎的父亲崔挹同时担任尚书省副职。父子同朝为侍郎,这在唐朝开了先例。

可崔湜还不满足,他把几个弟弟都叫来了,崔液、崔澄、崔涤,个个都是美男子,个个都有才华。四兄弟轮番上阵,伺候一个上官婉儿。



这个安排让上官婉儿很满意,史书委婉地记录了这段关系:"上官婉儿行走坐卧无时无刻都有崔家弟兄四人追随陪伴在一旁。"

权力是最好的催情剂,美色是最锋利的武器。

可就在崔湜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个更大的靠山太平公主出现了。

这位武则天的小女儿,权势比上官婉儿还要大,她看上崔湜,完全是个意外。

那天,崔湜正和上官婉儿在别墅里缠绵,太平公主突然造访,上官婉儿知道这位公主的厉害,赶紧让崔湜躲起来。

可崔湜故意弄出了动静,他要被太平公主发现,因为他知道,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大,是更好的投资标的。



太平公主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美男子,经过一番协商,她把崔湜"借"走了,从此,崔湜正式成为太平公主的面首之一。

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关系,也因为崔湜开始微妙起来。



三朝为相的政治生涯

崔湜的政治生涯,就是一部投机史,他像变色龙一样,随着政治风向调整自己的颜色。

中宗朝,他是上官婉儿的人,凭借这层关系,他从兵部侍郎升到吏部侍郎,再升到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是宰相。年仅三十八岁。



张说看到崔湜春风得意的样子,感慨地说:"这般文采地位,我还可以追得上他,可是像他这般年纪便有如此成就,我就比不上了。"

可崔湜的好日子没过多久。景龙三年,他和郑愔一起主管官员选拔,结果两人大肆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御史李尚隐弹劾他们,崔湜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候,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出面了,她们在皇帝面前求情,崔湜很快就被改任为襄州刺史,不久又任尚书左丞。

权势女人的好处就在这里,重要的时候可以保你平安。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中宗突然暴死,宫里传言是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的。



政局再次动荡,韦皇后想学武则天,临朝称制,她重新起用崔湜为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可没过多久,李隆基发动政变,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拥立父亲李旦为帝。崔湜又一次站错队了,他被贬为华州刺史。

这就是投机的代价,一步走错,步步皆错。

李旦就是唐睿宗,这个皇帝心软,没有严厉追究崔湜的责任,不久,崔湜又被提拔为太子詹事。

关键的是,他搭上了太平公主这条线。



景云二年,崔湜被追论开辟南山新路的功劳,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不久,在太平公主的引荐下,他再次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二次当宰相。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把皇位传给儿子李隆基,唐玄宗登基。

玄宗竟然任命崔湜为中书令,这是宰相中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崔湜第三次登上权力顶峰。

为什么玄宗会重用崔湜?史书记载了一个细节,当年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多次到崔湜家中做客,将他视为心腹"。



原来,崔湜早就布局了,他一边伺候太平公主,一边和太子李隆基搞好关系,两边下注,稳赚不赔。

可这一次,崔湜算错了。



政治赌博与悲剧终局

权力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崔湜以为自己可以在太平公主和唐玄宗之间游刃有余,可他低估了皇权的残酷。

唐玄宗虽然重用崔湜,心里却很清楚这个人不可靠。崔湜表面上对皇帝忠心耿耿,实际上一直在为太平公主做事。



太平公主的野心很大,她帮助李隆基登上皇位,现在想要分享权力。朝中七个宰相,五个都是太平公主的人,崔湜就是其中之一。

冲突不可避免。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觉得时机成熟了。她联合宰相崔湜、窦怀贞、岑羲、萧至忠等人,准备废掉唐玄宗,另立新君。

这是一场豪赌,赢了,太平公主就是太后;输了,全族覆灭。

崔湜参与了最核心的策划,据史书记载,他甚至和宫人元氏密谋,要在玄宗使用的赤箭粉中下毒,这是暗杀计划。



可纸包不住火,左散骑常侍魏知古得到消息,向玄宗告密,玄宗决定先发制人。

七月初三夜里,玄宗率领禁军突然行动,窦怀贞等人被诛杀,太平公主的党羽一网打尽。

崔湜以为自己能逃过一劫,毕竟他和玄宗有旧情,而且没有直接参与军事行动。

玄宗召见崔湜,表面上还是很客气,弟弟崔涤看出了危险,对崔湜说:"皇帝不管问你什么,你都不要隐瞒。"

崔湜没有听从,他还在玩政治游戏,还想着全身而退。

萧至忠等人被杀后,崔湜被流放岭南,这已经是最轻的处罚了。



可崔湜还是低估了玄宗的决心,新兴王李晋临死前叹道:"本来谋划这件事的是崔湜,现在我被斩首崔湜却只被流放,多么冤枉啊!"

这句话传到玄宗耳朵里,加上宫女元氏供出了下毒的细节,玄宗终于下决心除掉崔湜。

流放路上,崔湜走到荆州驿站,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坐在地上,一边听法一边照镜子。

他问占梦师张猷,这是什么征兆?



张猷摇摇头:"这是大凶之兆啊,坐在地上听法,法是从上而来的,镜字是金旁加个竟子,难道要终于今日?"

话音刚落,御史传来敕命赐死崔湜。

公元713年,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美男子,在荆州驿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四十三岁。

崔湜死后,唐玄宗真的念念不忘吗?

史书记载,玄宗后来多次提到崔湜,既有惋惜,也有警醒。他惋惜的是崔湜的才华,警醒的是政治投机的下场。



太平公主自杀后,玄宗亲自下令收集整理上官婉儿的诗文,编成二十卷文集,这或许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怀念。

权力、美色、才华,这三样东西纠缠在一起,造就了崔湜传奇的一生。

参考资料:
《新华网》:"上官婉儿的墓志,透露历史的真相" - 详细介绍了上官婉儿与唐朝政治人物的关系
《人民日报》:"上官婉儿,'巾帼宰相'的曲折人生" - 权威媒体对上官婉儿生平的详细报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