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义务教育领域再次展现先行先试的魄力,今年针对40万小学和初中一年级新生,全面推行“学生随机编班、教师随机匹配”的双随机模式。这一举措旨在打破传统分班格局,促进教育公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性是核心要义。此次深圳推行的双随机模式,明确要求新生入学时不得分快慢班,且分班结果确定后,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期间班级保持稳定,不得再进行调整。这一做法,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对学校分班公平性的质疑,相关程序由主管部门直接操作,以确保公正透明。
回顾个人经历,二十年前的小学初中阶段,并未经历过快慢班之分,班级构成在校期间也保持稳定。对于当前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一直感到困惑。小学升初中,本就是按学区对口升学,部分家长选择民办初中,但这与小学阶段并无直接关联。在缺乏统一升学考试的情况下,学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成绩焦虑?
小学入学时的分班,本质上并无太大意义。它最多能筛选出谁提前学习的知识更多,但与孩子的学习习惯、聪明程度等核心素质并无直接关联。相反,这种分班方式只会增加家长的焦虑,迫使孩子提前学习,违背了教育初衷。
初中阶段,虽然面临中考的压力,但分班的动力并不应成为破坏教育公平的借口。即便以“因材施教”为名,也难以保证分班后的教学效果。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还是仅对前部学生重点培养,而对后部学生放任自流,只有实践者自己清楚。更何况,初中知识体系相对有限,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全有可能让孩子在最后一年迎头赶上,而分班则可能切断这一可能性。
当然,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的水平差异,才是更大的不公平来源。这一点确实难以完全避免,因为义务教育要求就近入学,而家庭居住地的聚集性又导致生源质量的差异。但政策层面,我们应努力做到公平。各学校获得的财政资源应大致相当,教师收入应统一标准,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教师交流,以缩小学校间的差距。
主管部门更不应以中考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甚至因此进行资源倾斜。公立的小学和初中,本就不应存在所谓的重点学校之分。只有真正做到教育公平,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