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企业外迁为何倾向越南印度而非中西部?深层原因解析

时间:2025-10-07 13:30:10 来源:顾蔡卫 作者:顾蔡卫

近年来,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外迁的现象愈发显著,不少企业宁可选择越南、印度作为新的落脚点,也不太愿意前往中西部地区发展。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中西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政策扶持力度不小,为何在吸引企业方面却拼不过条件看似并不优越的越南、印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完备的产业链,成功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和土地成本不断攀升,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呈现出下行趋势,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优势不再明显。因此,一部分低端制造业的订单开始流向越南、印度等地。

据公开数据显示,自2018年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份额有所减少,而越南、墨西哥、印度的份额则逐渐增加。这一数据变化,直观地反映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东南亚国家能够承接走这些产业,中西部为何没能留住这些工厂?表面上看,中西部的劳动力成本确实低于沿海地区,但企业考虑的不仅仅是工资水平,而是综合效率和产业链配套能力。

越南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工人的组织纪律性和产业成熟度。不少跨国企业公开表示,越南工人时间观念强、生产效率高,这对于流水线型制造业来说至关重要。而印度则凭借庞大的本土市场吸引外资,例如电子产业链,许多工厂建在那里就是为了就近供应本国庞大的消费市场。

相比之下,中西部虽然人口众多,但培训一名一线熟练工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企业更看重的是能否快速形成产能。此外,在信息化、物流、国际供应链等方面,中西部与越南等临近海运的港口城市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



再来看运输和基础设施问题。中西部这些年确实修建了不少高速公路和高铁,但在外贸方面却面临困境,因为远离出海口。工厂最担心的是物流成本高、订单交付不及时。而越南和印度沿海地区则拥有大量港口工业区,可以直接装船运走货物,这是地理上的天然优势,中西部即使再投资建工业园区,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弭这种差距。

这背后还牵扯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全球产业链本身在分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部分政策导向明确希望供应链少依赖中国,推动所谓“去风险”布局,越南、印度自然就被捧成了备选地。

说到政策,中西部并非没有优惠。国家从西部大开发以来,各种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产业转移指导都没少给。但这些政策更多类似于一次性的引子,企业来了能否留下,还是得靠产业生态。



例如,一家鞋厂需要全套上下游配套,从原料、辅料、模具到出口报关代理,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就得跨省找合作伙伴,时间成本很高。而越南现在正在复制当年中国东南沿海的路径,形成加工出口型产业集群。他们大量进口中国的上游零部件和设备,在国内进行组装加工后出口到欧美市场。这样一来,越南产业链虽然不完整,但借助中国的中间品,已经形成了比较顺畅的生态。

相比之下,中西部发展新产业要突破的不仅是成本问题,还有产业链整体的嵌入能力,这不是短期之内就能赶上的。



资本层面,近年来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况在波动,跨国资本的流动趋势是资本更多流出而非流入,这让制造业投资压力更大。而制造业外资的重点偏好是去那些国际政治风险更低、出口到欧美没有额外障碍的地方。越南加入了多个贸易协定,如CPTPP和RCEP,在国际规则上吃到了红利,出口欧美不仅关税低,而且政治氛围相对“友好”。而中西部虽然有国家政策红利,但外资企业考虑出口便利性的时候不太会优先选择它们。

除了地理和制度上的因素,还得提科技水平。中国现在的方向是推动中西部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而不是简单承接低端制造业。例如在成渝、中原、西安等地,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希望通过转移来带动区域升级,而不是靠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填坑。



官方文件里多次强调,新一轮产业转移不是淘汰东部落后产能,而是要让西部直接接新兴技术的棒子。这种政策设计是合理的,但也注定短期内会出现断层:低端制造业跑去越南和印度,高端制造业还没有完全在中西部扎稳脚跟,这就营造出中西部在承接上看似“空心”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个劳动力素质的细节。中国中西部很多地区教育水平已经在提高,但从人力资本指数的数据上看,并不显著高于越南和印度,有些甚至差不多。企业考虑的是边际效应,既然无论在哪都要再培训工人,那还不如去劳动力更便宜、离目标市场更近的国家。

中西部地区要真正吸引产业,可能得依靠综合投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营商便利等优势来见成效。



换句话说,中西部的问题不是没人要,而是正在经历阵痛。从国家层面,宏观策略是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转移,加快构建更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提高内循环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意味着,中西部未来不是要跟越南、印度抢低端产业,而是要在新能源、数字经济、先进制造这些方向形成优势。

站在长远角度,这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国策。如果一味为了短期就业接盘低端产业,可能会陷入环境破坏、低效率投资的陷阱。今天再推进产业向西转移,逻辑跟当年的防御和均衡不同,它更多是面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内循环安全格局。这也是为什么中央强调西部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质生产力,而不是一味复制东部沿海模式。



一言以蔽之,中西部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还没有完全调整好,它的地理区位、物流成本、贸易便利性,目前确实还不如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是有意让它承接高端而非低端的转移。所以在低端环节,中西部看起来“抢不过”,但在长远发展上,它们的定位和战略价值却不可替代。

一句话总结,这不是中西部不行,而是方向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外迁如火如荼,但中国并不会丧失“世界工厂”的位置,而是逐渐转型为“中国+N”的多工厂格局。而中西部在这其中的角色,正是安全底盘和新质生产力的生长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