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3300亿巨头陨落!南通首富陈锦石悬赏1500万,企业退市终局

时间:2025-10-07 13:33:35 来源:毒sir财经 作者:毒sir财经



今年,对江苏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建设”)创始人陈锦石而言,无疑是至暗时刻。

6月,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悬赏公告,以1500万元征集陈锦石财产线索,这一金额创下江苏法院个人悬赏纪录。

9月,陈锦石再次收到限制高消费令,这位曾叱咤南通建筑界的“铁军之首”,半年内两次遭遇司法重击。



从5000元起家的包工头,到掌控3300亿营收的上市集团,陈锦石用36年书写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传奇。而今,旗下公司强制退市、个人被执行总额超33亿元,这场商业大戏的终章令人唏嘘。

陈锦石的沉浮轨迹,恰似中国房地产行业兴衰的微观缩影。



泥瓦工到建筑大亨的逆袭之路

1984年,22岁的陈锦石还是南通建筑工地的一名泥瓦工。不甘平庸的他先后尝试建材生意、水果批发,均以失败告终。1988年,26岁的陈锦石东拼西凑5000元,带领28名工人奔赴山东东营,成立东营市海湾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这便是中南建设的前身。

初期只能挂靠其他公司承接分包工程,在胜利油田的盐碱地上,28人挤在帐篷里,用铁锅埋土做饭。首个项目——7600平方米的农商行办公楼,让这支“游击队”赚到第一桶金。



1998年房改政策出台,陈锦石敏锐捕捉到地产机遇,拿出1000万元转型房地产开发。2001年收购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获取一级资质,业务版图从山东扩展至全国。

北京华普大厦、府新大厦等标志性工程,让“中南建设”品牌逐渐打响。2005年,陈锦石冒险接下35亿元的南通CBD项目,金融危机中通过“全产业链造城”模式节省成本,该项目成为企业发展的转折点。

千亿帝国的崛起与崩塌



2009年,通过借壳大连金牛,中南建设成功上市,成为海门首家上市公司。依托“大盘模式”在三四线城市快速复制,业务遍及全国26省、160余个城市,甚至拓展至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

2015年,职业经理人陈凯提出“240%、560%、1408%”的利润增长目标,中南建设进入激进扩张期。2020年合同销售额突破2238亿元,陈锦石登顶南通首富,员工工牌成为商圈“折扣通行证”。

但危机早已埋下伏笔。2020年“三道红线”政策出台,中南建设全数踩线。2021年亏损33.8亿元,2022年债务违约,三年累计亏损178亿元。尽管华融、江苏资产设立数十亿纾困基金,仍无法阻止业绩断崖式下滑。

自救失败:从战略投资者到“策略性站台”



2024年初,中南建设启动自救:六名高管增持股票,陈锦石父女公开表态“绝不躺平”,积极寻求战略投资者。4月,市场传言太盟投资(PAG)可能入股,股价单日涨停。

但深交所问询函揭露真相:合作仅处于“初步探讨阶段”。这场被外界视为“救命稻草”的谈判,最终被证实是延缓退市的“策略性站台”。

销售额从2238亿暴跌至175亿,88%的资产负债率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2024年,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退市成为不可逆转的结局。

33亿债务枷锁下的首富困局



退市时市值仅剩21亿元,不足巅峰时期的1%。37.7亿元法院执行金额、超33亿元个人被执行总额,让陈锦石从“南通首富”沦为“老赖”。

如今,陈锦石现身耗资11亿元建造的“南鸟巢”体育中心,试图重振声望。但市场信心已难恢复,中南建设的命运警示着:在行业寒冬中,激进扩张终将付出代价。

从5000元到3300亿,再从千亿帝国到退市摘牌,陈锦石的商业轨迹,既是中国民营企业狂飙突进的缩影,也是行业周期律下残酷淘汰的注脚。

参考资料:

1.中工人物:《陈锦石:从包工队长到行业领军人》

2.中国新闻网:《又一公司将退市,董事长16岁起干建筑工起家》

3.新浪财经《昔日千亿市值房企ST中南自救失败,锁定退市!董事长被“限高”》

作者:时肆

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