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国立大学9月举办的一场论坛上,前总理李显龙抛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层层涟漪——台下新加坡听众的哄笑声,成为解读这个东南亚国家外交立场的鲜活注脚。
这场看似轻松的互动,实则暴露出新加坡在外交选择上的深层逻辑。作为华人占比超过70%的国家,新加坡却始终保持着与中国的微妙距离。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是新加坡在地缘政治棋局中的生存智慧:既需要中国的经济市场,又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在两大国之间走钢丝的外交艺术。
安全依赖:美式装备与军事捆绑
新加坡的国防预算占GDP比例位居东南亚首位,其军事体系深度融入美国体系。从F-35战斗机到濒海战斗舰,新加坡的武器库几乎被美国装备垄断。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军事训练体系——海军官兵定期赴美接受联合训练,空军飞行员在澳大利亚进行实战演练,甚至将樟宜海军基地打造成美军舰艇的'准永久基地'。这种全方位的军事合作,使新加坡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
这种安全依赖并非单向付出。美国第七舰队定期停靠新加坡港口,双方签署的《后勤保障协议》允许美军使用新加坡的军事设施。当地区局势紧张时,新加坡总是第一时间响应美国号召,参与联合军演的频率远超其他东盟国家。这种默契配合,既换取了美国的安全承诺,也巩固了新加坡在东南亚的话语权。
经济算盘:中国市场与多元布局
尽管在安全领域紧抱美国大腿,新加坡在经贸领域却展现出务实态度。中新自贸协定升级谈判持续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等合作项目稳步发展。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连续9年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这种经济纽带,使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始终保持谨慎中立——既不愿彻底得罪中国,又不敢公开疏远美国。
这种'骑墙术'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尤为明显。当中国明确表示南海仲裁案非法无效时,新加坡外长却公开呼吁'中国澄清立场';但在东盟-中国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工作组会议上,新加坡又强调'保持对话渠道畅通'。这种左右逢源的外交姿态,本质上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策略。
身份认同:文化纽带与国家利益
李显龙那句引发哄笑的'同宗同祖',恰恰揭示了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复杂性。虽然华裔占比高,但新加坡通过宪法明确规定'新加坡人'的国家身份,用组屋政策消解族群界限,以法治体系塑造公民意识。这种刻意淡化族群色彩的国家建构,使新加坡能够超越文化渊源,在外交上保持战略自主性。
这种国家认同的塑造,在南海问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美国驻新大使馆用'占走廊的邻居'比喻中国时,新加坡媒体不仅未予反驳,反而借机渲染'中国威胁论'。但与此同时,新加坡又与中国签署海上搜救协定,海巡船定期互访。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是新加坡在安全与经济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具体实践。
现实选择:平衡艺术的代价与收益
新加坡的外交平衡术,本质上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的生存智慧。通过与美国的深度军事合作,新加坡获得了远超其体量的安全保障;通过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又确保了国家发展的持续动力。但这种平衡并非没有代价——深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体系,使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难以完全保持中立;而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又限制了其完全倒向美国的可能性。
这种微妙状态在2025年的地区局势中尤为明显。当美国推动'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时,新加坡积极参与但避免选边站队;当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时,新加坡又派出高级代表团参与研讨。这种'既不烧桥也不铺路'的外交姿态,虽然饱受争议,却成为新加坡维持战略自主性的关键。
李显龙演讲引发的哄笑,实则是新加坡社会对外交现实的一种集体认知。在这个没有战略纵深的小国看来,情感认同无法替代国家利益,文化渊源不能决定外交立场。当中国崛起与美国'印太战略'在东南亚形成碰撞时,新加坡的选择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国际政治中,小国的生存之道不在于情感倾向,而在于精准的利益计算。
这种现实主义外交的终极目标,是让新加坡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既不被任何一方吞噬,又能持续获取发展红利。正如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所言:'新加坡的外交就像走钢丝,既要保持平衡,又要不断前进。'这种平衡艺术的代价,是必须在大国压力下持续调整外交姿态;而其收益,则是让这个城邦国家在动荡的地区局势中始终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