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朱元璋为啥不愿让朱棣继位?学者:哪个儿子都可以,唯独朱棣不行

时间:2025-10-07 13:44:20 来源:顾史 作者:顾史

公元1392年,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去世,享年三十八岁。

朱元璋在朱标身上投入了很多资源,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而朱标也确实没有令朱元璋失望,他已经成为了朱元璋理想中的皇位继承人,只可惜他死在了朱元璋前面……



朱元璋的理想型

朱元璋是从社会最底层“爬”上来的皇帝,他对于底层百姓的理解,比其他的皇帝都要深。而且,朱元璋也是第一个意识到要走“群众路线”的皇帝。

他在位时期,百姓比官员还厉害,要是官员犯错被百姓告到朱元璋那里,砍头都算是最轻的惩罚。



朱元璋认为,当皇帝首先要对百姓好,官员是给老百姓服务,当官的要是敢欺负老百姓,那就是罪大恶极。

朱元璋之所以会这么想,其实只是因为他小时候被欺负怕了。

朱元璋小的时候,当官的不干事,只会欺负百姓,经商的不捐款,只会骗走老百姓的血汗钱。



因此,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首先针对的就是当官的,其次就是经商的,而他最终的目的,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朱元璋这种“爱民”思想虽然很超前,但是他有点“矫枉过正”了,封建社会中的官员还是很重要的,不能“一棍子打死”。



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话已经说出去了,已经不能改了。

朱元璋已经没有了改正的机会,但是他儿子还有机会。

在朱标的成长过程中,朱元璋特意让他走入民间,让他去了解真正的民间疾苦,这一招非常奏效,朱标确实是成为了一位关心百姓的好太子。



有时候,朱元璋还会将自己当皇帝的心得讲给朱标听,朱标听完后也是受益匪浅。

别看咱老朱没读过书,但那时他“天赋异禀”,有些事他看得十分透彻。

总而言之,在朱元璋的安排下,朱标成为了一位“满分”太子,至少在朱元璋心里他是满分的。



而在确定朱标可以继承皇位后,朱元璋便开始布局了。

朱标想要成为一个好皇帝,光是个人能力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有一朝有才有德的臣子。

朱元璋想把这些臣子也给他准备好,但这是不可能的,此人用着顺不顺手,只有朱标自己知道。



因此,朱元璋并没有选择硬塞给朱标一些臣子,他只是站在朱标后面,为他剔除那些有可能会干扰到朱标的臣子。

不过朱元璋也不可能直接把一个人拉出来杀掉,他要除掉这些刺头,也需要一个时机,“胡惟庸案”就是那个时机。



胡惟庸是朱元璋最后一个丞相,也是中国最后一个丞相,为了不让这些丞相干扰朱标,朱元璋直接废除了丞相制,从此以后中国再无“相权”。

不过,没有了丞相也就代表着丞相的那份工作要由皇帝来做,这一点大部分皇帝都做不到,因此后来还是出现了“内阁”。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他只是想着能让朱标更轻松一些。

在朱元璋的理想中,朱标应该是一位汉文帝那样的皇帝,但是不能像汉文帝那样懒,不光要爱民,还得要勤政。

朱标的启蒙导师是大儒宋濂,朱标后来学习的也是正统儒家学术,因此他当皇帝后必然施“仁政”。



这便是朱元璋最想看到的情况。

在朱元璋的想象中,朱标会成为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对全天下施行仁政,令全天下的百姓都尊敬他。

朱元璋并不怀疑朱标的能力,但是他也担心朱标会因为一个“仁”字耽误了自己。

毕竟朱标不怎么喜欢杀人,但有的时候,杀人是必须的。



朱元璋在处理“胡惟庸案”时,杀了几万人,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是朱元璋的老朋友。

朱元璋杀他们并不全是因为他们犯了罪,而是因为他们成为了朱标前进之路上的绊脚石。

如果有人可能会对朱标的仁政造成影响,那么朱元璋绝不会吝啬自己的刀子。



朱标并不理解父亲的苦心,宅心仁厚的朱标并不认为这些人该死,但朱元璋也有着非杀不可的理由。

公元1380年,朱标的启蒙导师宋濂也被牵连到了“胡惟庸案”中,朱元璋对这位连他本人都很尊敬的大儒也毫不手软,因为宋濂对朱标的影响太大了。



朱标为了救下老师,急忙来找朱元璋求情,但他越是求情,朱元璋就越要杀掉宋濂。

因为宋濂在朱标心里太重要,很可能会导致朱标偏离朱元璋设定的轨道。

为了让朱标明白自己的苦心,朱元璋手拿一根全是刺的荆棘,然后用另一只手将荆棘上的刺全都撸了下来。



尽管朱元璋的手上已经长满了老茧,但还是荆棘划开了几道口子,鲜血很快便流了出来。

随后朱元璋又把这根没有刺但是有血的荆棘交给了朱标。

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朱标明白,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就是“撸刺”,等他把荆棘上的刺都去掉,朱标才能顺利接到手里。



为什么不是他?

朱元璋为了能让朱标稳稳接过皇位,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他忍着心中悲痛,杀害了那些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背上了千古骂名。

但是朱元璋并不后悔,他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朱标在布局。

等朱元璋把朝堂清洗过一遍之后,他还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等死。



只要朱元璋一死,朱标便能顺利即位,接过朱元璋为他准备好的“荆棘”。

只可惜,朱元璋的布局出现了一些意外,朱元璋还没有死,朱标就先死了。

这样一来,朱元璋所做的一些准备,都成了无用功,他为朱标准备一切都没人用。



那么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选他的弟弟们继承皇位?

朱元璋培养自己的儿子时,都是有针对性的,朱标是太子,那么朱元璋就让他学做太子,这些藩王“不可能”继承皇位,那么朱元璋就让他们学别的。

而且,有很多东西都是朱元璋给朱标量身定做,别人用不得。



就比如那位猛将“蓝玉”。

蓝玉是一位被众人认可的猛将,他与朱标一同长大,与朱标关系很好。

而且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常遇春又是朱标的岳父,因此蓝玉跟朱标还沾点亲戚。

若是朱标即位,蓝玉会成为他手里的一把利刃,若是别人即位,这把利刃可能会伤到自己。



所以说,这些儿子是绝对不可能平替朱标的。

但为什么又说除了朱棣以外,其他的儿子都行呢?朱元璋又把蓝玉给杀了。

如果朱元璋不想让自己的之前的努力白费,那么他就要培养一个新的“朱标”,而朱元璋选择的这个人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允炆没有朱标那么聪明,也没有那么厉害,他压不住蓝玉等人。

因此朱元璋又搞了一场“蓝玉案”,又杀了几万人,这些人便是当初朱元璋为朱标准备的,但是朱允炆用不了的人。

既然这些人都被杀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朱元璋其他的儿子也就可以当太子了。



但是,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朱元璋理想中的皇帝,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绝对不能是一个动不动就打仗的皇帝。

朱元璋这些儿子中,朱棣是最喜欢也是最能打仗的一个,朱元璋曾亲口称赞过朱棣的打仗天赋,但也正因如此,朱棣不能当下一任皇帝。



朱棣的岳父是大将徐达,朱棣的王妃是徐达长女徐妙云,此女曾凭借着“文武双全”成为京城第一才女。

朱棣和徐妙云的组合,肯定能当好守卫边疆的藩王,但是绝对无法成为朱元璋理想中的“仁君”。在朱元璋眼里,朱高炽当皇帝的合理性都比朱棣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