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辛苦攒下的养老钱,可能正被某些亲戚视为提款机。”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频繁上演的悲剧。上周,我陪同邻居老赵前往派出所,他堂弟以“合伙购买墓园”为幌子,卷走了他23万元的养老钱,立案回执尚温。据2023年白皮书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遭遇的熟人诈骗中,47%竟是亲戚所为,这一比例较前年激增两成多。
血亲关系,本应是坚实的后盾,却成了某些人行骗的便利工具。他们利用亲情作为掩护,实施诈骗。如何识别这类“亲情牌”诈骗?开口便哭穷、借钱不立字据、遇事躲得远远的,一听说房子拆迁却突然热情起来——这些行为齐出,基本就是“亲情牌”诈骗的典型特征。
面对此类诈骗,切勿因顾及面子而妥协。应立即调低银行转账限额,紧握房产证不放。若对方真有急用,让他去柜台打印征信报告,多半会知难而退。
第二类需警惕的,是那些每天传播“谁谁家媳妇出轨”、“楼下老李得绝症”等长舌消息的邻居。2024年老年心理蓝皮书跟踪了1800位老人,发现与长舌者交往过密的老人中,38%后来需要服用抗焦虑药物,夜里两点还在群里发语音,白天则因打哈欠而摔骨折。
想要清净,不妨直接退群。不必担心她们说你“架子大”,良好的睡眠质量才是无价之宝。
第三种最会包装自己的,是那些退休才三天就穿上西装打起领结,开口便是“区块链养老社区”,PPT里满是马尔代夫养老截图的“虚荣导师”。浙江刚判决的一桩案件中,平均每位老人被这种“导师”卷走了12.7万元。
识别这类人的方法虽土却管用:问他要营业执照,拍张他家里的实景照。若炫富照片里连本旧存折都没有,立刻拉黑。
真正守护钱包的方法,一点也不高级。每月将银行流水截屏发给子女,他们一眼就能看出异常;参加老年大学书法班、社区合唱团等低成本活动,这些活动自带“防火墙”——人多嘴杂,骗子难以下手;任何拉你“内部投资”的,先拖三天,三天后他若还急,多半有鬼。
别怕错过发财机会,错过的是坑。晚年最大的底气,不是拥有多少钱,而是把门一关就能睡到天亮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