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陈赓三度入朝作战:李奇微为何感叹他非为打仗而来?

时间:2025-10-08 05:14:19 来源:33年老蝉 作者:33年老蝉

1951年4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关键阶段,陈赓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入朝。然而,因长期奔波与潮湿环境影响,其腿伤在东北境内复发,不得不暂留大连治疗。6月,陈赓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8月腿伤痊愈后立即赴朝,协助彭德怀司令员主管作战指挥。



此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已通过五次战役将美军逼退至“三八”线附近,并迫使美方于7月启动停战谈判。但美军仍掌握制空权与制海权,志愿军运输线遭严重破坏,前线补给困难。陈赓到任后,通过深入各师座谈会、总结会及干部谈话,系统分析了现代化战争的特点。他指出:美军作战灵活多变,五个战役中战术花样频出,志愿军需改进训练、创新战术才能取胜。同时,他强调敌我力量对比旗鼓相当,美军技术装备占优,但志愿军在兵力、士气、正义性及地形上更具优势,作战将呈长期化趋势。

毛泽东主席根据战局变化,电示志愿军调整战略方针,由“以运动战为主”转向“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依托既设阵地实施灵活战术反击。这一转变在我军战史上尚属首次,旨在通过消耗战创造最终胜利条件。



陈赓在处理日常作战事务的同时,集中精力研究新战略下的战术问题。他参与制定了构筑纵深阵地的命令,要求一线部队加强现有阵地,并部署战役纵深与战略纵深内的部队构筑第二、第三道防线。针对美军航空火力与炮兵火力的摧毁性轰击,他提出在要点构筑隧道式工事,这一构想成为横贯朝鲜半岛的“地下长城”——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的雏形。

战后,美军司令李奇微在得知志愿军坑道工事与沟壕总长度超过8000公里时,愤而抱怨:“陈赓哪里是来打仗的?分明是来修地下长城的。”这一评价侧面印证了陈赓战略思维的超前性。



在加强海岸防御方面,陈赓特别强调西海岸防御的重要性。他指出,若美军在此登陆,将直接威胁平壤并切断我后方运输线,因此必须构筑坚固工事、加大防御纵深、拓宽沿海公路。此外,他奉彭德怀之命起草战术反击指示,要求指挥员深入研究地形与敌军行动规律,制定多套行动方案,并强调反击时机需精准把握,避免仓促或准备不足。

9月下旬,美军发起秋季攻势,以飞机、火炮、坦克轮番轰炸志愿军阵地,其猛烈程度为战争以来所罕见。但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顽强固守,使美军伤亡惨重。陈赓全程投入作战指挥,每日处理上百份电报,亲自起草重要文件。过度劳累导致他长期失眠,不得不依赖安眠药。10月下旬,敌军攻势减弱,陈赓却因劳累病倒,彭德怀心疼地送其回国休养。



此次战役后,陈赓更加确信:在现有条件下,美军将志愿军赶回鸭绿江是幻想,但志愿军想把美军赶下海也不现实。只要逐步改善装备与运输条件,最终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1952年3月,陈赓康复后重返前线,接替彭德怀主持全局工作。4月初,彭德怀奉召回国,将前方职务交予陈赓代理。此时,前线虽无大规模行动,但美军对后方运输线的轰炸愈发猛烈。陈赓继续聚焦巩固阵地、改善后勤与加强西海岸防御等关键问题。

4月下旬,陈赓在志愿军参谋长会议上总结发言,强调坑道工事在防御作战中的核心作用。他提出坑道需与野战工事结合、与防御兵力适配,并配备作战与生活设施。此次会议后,全军形成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不仅增强了防御稳定性,还节省了兵力、减少了伤亡,并解决了粮食弹药储备问题。依托坑道,志愿军还能对敌实施突袭与反击,将斗争焦点推进至敌方阵地。



实践证明,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在战略、战役与战术层面均具有重要价值。6月初,中央军委电召陈赓回国另有任用。他将工作交予邓华代司令员后,于6月13日启程回国,途经平壤时向金日成首相辞行。金日成授予其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以表彰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杰出贡献与对中朝友谊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