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消费降级蔓延至殡葬业:高价墓地遇冷,生态安葬成新趋势

时间:2025-10-08 04:28:11 来源:流苏晚晴 作者:流苏晚晴

当消费降级的风吹遍人间烟火,连阴曹地府的“房地产市场”也未能幸免。一块0.6平米的墓地,价格竟飙升至四五十万元,昆明部分陵园甚至推出最高20万元的墓地按揭贷款。家属们前脚还完房贷,后脚就得背上墓地贷,只为让逝者“住进”豪华阴宅。然而,这场持续多年的“地下房产热”,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殡葬业“茅台”福寿园交出上市首份亏损报告,高端墓园万桐园业绩由盈转亏,曾标价12万元的“风水宝地”跌至6300元仍无人问津。许多家庭选择将骨灰撒向大海,也不愿为高价墓地买单。这场变局背后,折射出社会观念与经济现实的双重碰撞。

殡葬业暴利神话为何破灭?

殡葬业的兴衰,从来不是由逝者数量决定,而是活人钱包的厚薄。这门生意本质上是观念的博弈——钻石检验爱情深度,墓地价格则丈量孝心厚度。表面上看,人们避谈攀比,但暗地里总在比较:谁家葬礼更排场,墓地更气派,子女便被贴上“更孝顺”的标签。

一场白事,司仪需穿5000元礼服,骨灰盒动辄十几万,棺木若不选5万元的金丝楠木,也得是5000元的樟木或杉木。连办三天的葬礼、上下打点的“小钱”,叠加起来足以让“天地银行”连夜加班印钞。正是精准拿捏了“大孝子”心态,福寿园等企业将墓穴价格推至2024年的12.2万元,涨幅远超一线城市房价。可讽刺的是,70年产权的房产尚可传承,20年产权的墓地到期不续费,难道真要“挖祖坟”?

钱包瘪了,观念变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钱包缩水,生死观也随之重塑。钻石从“爱情象征”沦为“智商税”,死后拒绝“住大房子”也变得理所当然。生前掏空六个钱包买房,死后还要拖垮下一代买墓的“地狱模式”,终于被现实击碎。不是不想体面,而是父母不忍添负担,子女也实在凑不出钱。

如今的中国人谈及生老病死,总将下一代放在首位,自己次之,上一代最后。正如电影《人生大事》所言:“人生除生死无大事”,但现实里,孩子的学费、房贷车贷、培训费……哪样不要钱?

政策与市场合力破局

官方早已察觉民间困境,一系列文件推动公益性生态安葬建设,多地出台墓地限价政策,上海力推墓穴小型化。阳间禁止炫富,阴间自然也不能例外。高价墓地的泡沫悄然破裂,海葬、草坪葬、花坛葬、树葬等经济环保方式渐成主流。

领先一步的日本,甚至推出“气球葬礼”:将骨灰装入气球升至5万米高空,气球爆炸后灵魂“一步登天”,全套服务含视频仅需1.2万元。若预算有限,还可选择“拼墓”——一块墓地容纳35个骨灰盒,人均价格仅万元出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死观

这代人比谁都通透:死后尽孝,不如生前陪伴。当经济压力与观念转变交织,殡葬业正从“面子工程”回归“本质需求”。毕竟,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或许不是一块昂贵的墓碑,而是生者记忆中温暖的陪伴。

您如何看待这场殡葬业的变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