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凌晨,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问题展开紧急表决。中俄两国共同提交草案,主张延长对伊朗制裁的豁免期限,为各方对话创造空间,防止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然而,表决结果却未能如愿——仅四个国家表示支持,九个国家投下反对票,另有两国选择弃权。反对票占多数,意味着全面制裁将重新启动,且力度可能超过以往,伊朗面临的国际压力骤然加剧。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耿爽在表决现场明确表态:伊朗核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谈判,各方必须严格遵守已有协议,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军事施压。他直接点名美国和欧盟,要求其向伊朗作出明确承诺,确保不会采取军事行动。这一强硬立场,凸显了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的关键作用。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发言中,首先对中俄的支持表示感谢,随后对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提出严厉批评。他指出,西方国家一面指责伊朗发展核武器,一面却对以色列的核武库视而不见,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令人无法接受。
表决结束后,德黑兰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宣布召回驻英国、法国、德国的大使。由于伊朗与美国早已断绝外交关系,因此未对美采取类似措施。这一举动,无疑是对欧洲三国未能履行承诺的强烈抗议,也显示出伊朗对欧洲的彻底失望。
伊朗的失望并非无因。此前,美国退出伊核协议时,英法德曾向伊朗保证会维护协议,并推出名为INSTEX的贸易机制,试图绕过美元结算。然而,这一机制从一开始就面临困境,企业因担心美国的次级制裁而不敢参与,导致机制名存实亡。
中方在安理会强调反对军事施压,是基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2020年,美军在伊拉克巴格达使用无人机袭击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导致其当场死亡。这一行动未经联合国授权,直接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提高了冲突风险。
随着制裁的恢复,伊朗经济将面临更大困难,民生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而在军事方面,装备落后将使伊朗在中东地区处于劣势。外界关注的苏-35战机交易因此变得不确定,伊朗将难以防御可能来自以色列的空袭。
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曾警告,过度施压可能迫使伊朗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美国和以色列可能会采取军事行动进行阻止,这将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然而,伊朗并非完全孤立。2021年,中国与伊朗签署了为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协议,涵盖能源、基础设施、科技和安全等多个领域。这一协议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环节,也为伊朗在经济困难时期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军事层面,中伊合作也日益紧密。自2019年以来,中国、俄罗斯、伊朗三国海军在阿曼湾多次举行联合演习,地点靠近全球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霍尔木兹海峡。这些演习不仅提升了三国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也向外界传递了明确的信号。
这些演习和合作,不仅改变了地区力量对比,也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多变。安理会的投票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未来的局势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各方都在密切关注伊朗的下一步行动,以及地区局势的可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