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宴”这股风潮,近年来愈发盛行,甚至有超越结婚仪式的趋势。这究竟是如何兴起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推手?
如今,各类仪式愈发多样且讲究,结婚前举办订婚宴已成为常态,且规模愈发隆重,有时甚至超越了婚礼本身。订婚宴的布置也愈发精致,许多人选择聘请婚庆公司,利用各种物料打造充满仪式感的现场,虽好却也花费不菲。
若女方提出由婚庆公司筹备,那么流程规划便需双方精心策划。从开场致辞、交换戒指、父母讲话到敬酒等环节,均需明确时间与内容,并与主持人、摄影摄像师等沟通协调,确保流程顺畅。
订婚仪式当天,实物摆放亦不容忽视。订婚戒指、彩礼钱必不可少,彩礼还需一字排开,彰显面子。五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链、金手镯)以及喜糖、喜酒、回礼等亦需准备周全。
为增添趣味性,婚庆公司常建议安排节目,如新人共念婚约契书,仿佛念了便能白头到老。若有才艺,还可表演一番。
随后,便是吃席环节,亲戚朋友齐聚一堂,共享美食。席后,还有伴手礼相赠。然而,这一切费用均由男方承担,女方则负责收礼,男方仿佛成了“印钞机”。
流程结束后,众人皆感疲惫,一段时间后,便也无甚感觉。
最终,谁得益了呢?婚庆公司、酒店、女方均有所获,唯独男方成了“冤大头”,只负责被“收割”。
这如同升学宴、乔迁宴一般,找个理由便开始收钱炒作,表面上是仪式感,实则虚荣心作祟,被婚庆公司洗脑的结果。
如今的女孩子,特别会攀比。闺蜜都有豪华订婚宴,自己怎能没有?否则在闺蜜圈中如何抬得起头?看到别人这样做,自己不跟着做,仿佛便落伍了。
订婚仪式以前也有,但从未如此隆重与讲究。作为70后,我记忆中男方一般无彩礼,女方去男方家时,会给一个红包。城市里的人一般无此环节,结婚时流行旅游结婚。
我记得农村里那时是这样的,结婚前男方会把糕点送到女方家里,女方再把糕点分给隔壁邻居和亲戚朋友,就是请他们喝喝喜酒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请柬,通知亲朋好友啥时候来喝喝酒。
然而,如今这环节愈发复杂,费用也愈发高昂。男方结婚,不算房子和车子,没有100万便难以搞定。对于有钱人家来说或许无所谓,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却是不小的压力。这些钱或许都是借来的,婚后还需还债。
这种形式实则是炒作出来的繁文缛节,在快节奏的时代里,增加了年轻人及双方家庭的经济负担,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婚后生活是否幸福,与这些所谓的仪式感关系并不大。
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更看重这些,而条件好的家庭则根本不在乎。因为每个人追求不同,层次越高的人追求的是精神,而非金钱;层次越低的人则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嫁女儿如同卖女儿。
但实际情况并非彩礼越高,年轻人的婚姻就越幸福。反而,高额彩礼可能为婚姻埋下隐患,成为今后产生矛盾的基石。
因此,这种订婚宴既不符合传统文化,也不是现代文明新风,实则是商家和资本炒作的结果。
就如同现在流行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样,商家打出这个广告,无非是为了让我们去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