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条来自合肥建工集团的短信让我心沉谷底。白纸黑字,通知我工作至8月31日即止,工资结算至该日,补偿金将“依法支付”。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最后通牒,让人措手不及。
公司还算“厚道”,提前一个月通知,让员工有时间寻找新工作。然而,补偿金虽承诺“依法支付”,但公司账上早已空空如也。162亿的债务压顶,127亿的资产显得杯水车薪,净亏损高达35亿。这笔钱,何时能到手?员工们心里真没底。
合肥建工,这个拥有67年历史的老牌企业,自1958年成立以来,便一直是安徽省建筑行业的佼佼者。从市建工局起步,它承接了无数省重点工程,见证了安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2008年,公司改制成安粮控股旗下企业,后又傍上世界500强海螺集团,根子上仍是安徽省国资委的亲儿子。然而,谁能想到,如此坚实的背景,竟也难逃破产的命运?一条短信,便为这67年的辉煌画上了句号,让人倍感憋屈。
破产重整的裁定书早已贴出,合肥建工的崩塌并非偶然。其根源,在于与恒大的深度绑定。在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期,合肥建工与恒大关系密切,为了争夺恒大的项目,不惜大量垫资。高峰期,垫资比例高达项目款的七成以上,这无疑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恒大不会倒下。
然而,2021年,恒大的暴雷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彻底击碎了合肥建工的幻想。2.7亿的工程款打了水漂,血本无归。公司内部人士纷纷表示:“被恒大坑惨了!以前垫资太狠,收不回来了。”这2.7亿,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合肥建工的心。
其实,早在今年2月底,公司便已显露出颓势。突然发布的“待岗通知”,让上千名员工措手不及。通知上明确写着:受恒大拖累,公司经营困难。工资仅发放当地最低标准的基本工资,这无疑是变相裁员,旨在节省开支。然而,公司难,员工更难。房贷、车贷、孩子学费……哪一样能少?那段时间,人心惶惶,未来一片迷茫。
恒大的坑,挖得太深了。许老板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2.44万亿的债务,全球罕见。财务造假5641亿,胆子之大,令人咋舌。去年9月,许家印被依法拘留,关在广东的看守所。据说他高血压、糖尿病缠身,想保外就医?没门!法院清盘令一下,他的豪宅、飞机全被拍卖还债。自己成了“老赖钉子户”,飞机不能坐,好酒店不能住,孩子上不了贵族学校。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坑了多少人?合肥建工只是其中之一。
倒下的,又何止合肥建工一家?江苏建工集团,187亿债务压身,同样破产重整!也是被恒大拖欠几十亿工程款活活拖死的。西安建工,这个拥有双特级资质的“西北王”,也因2.63亿债券违约而爆雷。广西建工、天津建工,个个焦头烂额,资金链绷得紧紧的,随时可能断裂。建工巨头们,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哗啦啦倒了一片。背后,都是同一个病根在作祟。
那么,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建工巨头,为何会落得如此田地?
首先,杠杆加得太高,玩脱了!“负债经营”曾是他们的发家秘诀。像江苏建工母公司,负债过万亿!他们的玩法就是:垫资接项目—借钱扩规模—再垫资接更大的项目。这种疯狂的循环,让他们拼命做大。在房地产红火时期,这招确实好使。然而,一旦行业垮塌,甲方(如恒大)一欠钱,乙方(建工企业)便立马断气。工程款收不回,借的钱要还,利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南通一建、六建这些小兄弟,早已被恒大欠的千亿级烂账拖垮。甲方欠款,乙方举债,这种畸形模式,坑死人不偿命!
其次,管理稀巴烂。混改本是国企改革的好路子,然而到了某些企业手里,却成了催命符。广西建工被控股后,管理层乱套,内部整合一塌糊涂,员工跑了一大半,最后闹到欠薪。包头建工更离谱,“挂靠资质”管理松散,惹上几百场官司,家底全被法院封了。他们光顾着冲规模、要业绩,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全扔脑后了!病根早就埋下,只是当时未爆发而已。
合肥建工的破产、江苏建工的倒下、西安建工的爆雷……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这是行业大洗牌的信号!在黄金时代,闭着眼都能赚钱。然而现在?潮水退了,谁在裸泳,看得一清二楚。
高杠杆?死路一条!特级资质?不再是护身符!建筑行业,该醒醒了。不搞高质量发展,不踏踏实实管好风险,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
反正,我们这些收到短信的人,现在得先想想自己的下一顿饭在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