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过时了?”——近期网络上关于这款战机的讨论甚嚣尘上,甚至有传言称其即将停产。但真相果真如此吗?别被标题党带节奏,真到关键时刻,歼-16仍是体系作战中不可或缺的“踹门利器”。
东部战区歼-16D:电子战领域的“破局者”
去年12月,东部战区某部歼-16D电子战机在模拟对抗中,成功将S-400防空雷达干扰至关机状态,干扰距离较早期型号提升40%。这一数据看似抽象,实则意义重大:台海方向留给电子战机的安全窗口本就狭窄,多出的几十公里干扰范围,足以让飞行员完成战术动作后从容撤离。
更值得关注的是,歼-16D现已与歼-20A形成常态化混编出勤模式。隐身战机负责前出“点灯”吸引火力,电子战版歼-16则从后方实施全频段压制,形成“隐身突防+电子遮断”的组合拳。这种战术已非试验性质,而是写入日常值班表的标准流程。
产能对比:数量与质量的平衡术
面对“歼-20S月产5架,WS-15发动机推力达18.5吨”的质疑,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产能与需求的匹配度。成飞确实将双座版歼-20S产能提升至月产5-6架,但歼-16系列累计交付428架(其中电战型62架)的规模,绝非短期产能扩张所能替代。
在实战场景中,隐身战机如同尖刀,但持续作战需要“盾牌”与“弹药库”的支撑。歼-16不仅承担着对地攻击、空中护航等任务,其电子战型号更在体系对抗中扮演“撕开缺口”的关键角色。美军《中国军力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歼-16D对F-35的电子压制成功率三年内翻了一倍,达到67%,这一数字令五角大楼如坐针毡。
体系作战:1+1>2的实战验证
模拟空战数据揭示了更深刻的战术逻辑:歼-16与F-35的交换比为1:1.2,看似处于下风;但当歼-20S加入战局后,这一比例骤升至1:3.7。这印证了现代战争的核心法则——体系优势决定平台效能。没有歼-16D率先实施电磁压制,纵使歼-20S性能再优越,也难以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发挥全力。
去年11月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对峙事件便是典型案例。外军F-35机群气势汹汹逼近,歼-20S利用隐身特性前出锁定目标,歼-16D随即实施全频段压制,迫使对方机群调头撤离。尽管现场照片未公开,但无线电通讯中那句“保持安全距离”的警告,已成为军迷圈广为流传的经典片段。
技术迭代:老平台的“延寿术”
关于“歼-16停产倒计时”的猜测,需区分普通批次与电战型号。前者生产线确实进入收尾阶段,但歼-16D仍在持续升级:2024年南所为其换装新型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功率提升10%的同时减重20公斤,节省的空间用于增设冷却系统,显著提升了高温环境下的作战稳定性。
这种“小步快跑”的改进策略,既延续了老平台的生命周期,又控制了研发成本。相比全新机型的巨额投入,升级改造显然更具经济性。正如军事专家所言:“只要肯打补丁,老平台就能续命。”
未来展望:接力赛中的关键一棒
歼-20S无疑是明日之星,但在六代机正式服役前,歼-16仍将承担体系作战中的核心任务。它如同接力赛中的关键一棒,在隐身战机与常规作战力量间架起桥梁。那些低估其价值的言论,或许会在未来台海或东海的实战中付出代价——先吃一波电磁压制,再被隐身战机补刀,这样的教训并不遥远。
战争从来不是单机PK,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中,歼-16正以稳健的步伐,传递着中国空军迈向战略空军的关键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