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动画电影爱好者,今年国庆档最令我期待的当属易中天监制并编剧的《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这部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的作品,上映前曾被寄予厚望,甚至有预测称其票房可达5亿级别。然而现实却令人唏嘘,截至目前该片累计票房尚未突破1亿大关,与制作成本5000万相比,显然难以收回成本。
口碑与票房的巨大落差
点映期间,网络上一度盛传该片口碑爆棚,甚至有夸张言论称其将超越《哪吒之魔童降世》。但事实证明,国内动画电影市场虽存在高上限的爆款可能,但更多作品却难逃惨败命运。目前能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产动画电影,仅有《哪吒》系列、《长安三万里》和《大圣归来》三部作品。
出圈条件严苛的动画市场
10月1日观影后,笔者便意识到该片难以实现爆发式增长。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人设创新的两面性
影片试图塑造与众不同的曹操形象,这种创新本身值得肯定。但历史人物改编存在天然风险,当创新幅度超出观众接受范围时,就会引发争议。据调查显示,超过半数观众对这种颠覆性改编持保留态度,直接导致影片难以吸引普通观众。
2. 剧情设计的致命伤
虽然部分观众对历史细节提出质疑,但作为娱乐电影,历史准确性并非核心问题。真正致命的是剧情缺乏爆点,既没有令人捧腹的幽默桥段,也缺乏触动情绪的感染力。与当下社会热点脱节,学习价值也显得薄弱。
3. 目标受众的错位
影片试图通过曹操诗句营造文化氛围,但选用的诗句多属人生感悟类,与小学生认知水平存在距离。即便设计朗读环节,配合的画面也显得沉重压抑,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4. 类型元素的缺失
近年爆款动画电影多具备喜剧(沈腾、贾玲作品)、情绪共鸣(《战狼》系列)或现实关联(《我不是药神》)等元素。而《三国的星空》主打历史题材,本身就设置了较高的观影门槛,难以触达更广泛的下沉市场。
5. 名人效应的双刃剑
易中天对曹操的偏爱成为创作桎梏。他将曹操塑造得近乎完美,反而削弱了角色魅力。这种处理导致袁绍、刘协等配角反而更具记忆点,曹操作为主角的存在感被严重稀释。
6. 制作水平的局限性
受限于预算,影片在角色设计和画面质感上存在明显不足。多数场景呈现塑料感,与同期《聊斋:兰若寺》等作品相比,美术表现力差距显著。配乐方面也缺乏记忆点,难以形成视听冲击。
宣发策略的失误
国庆档首日排片量仅列第四,显示出宣发投入不足。虽然豆瓣评分达7.5分,但平庸的剧情难以吸引普通观众。专业影迷与大众观众的审美差异,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续集前景存疑
影片彩蛋显示将拍摄"赤壁之战"续集,实际第一部围绕官渡之战展开。但参照《哪吒》系列成功经验,当前票房表现或影响投资方信心。对比追光动画《白蛇》系列(最低票房4.2亿)和《雄狮少年》(首部2.49亿),本片商业前景确实不容乐观。
商业电影的核心是盈利,因此续集开发需综合评估票房口碑。明年暑期档追光动画《三国第一部:争洛阳》的表现,或将直接影响该项目的存续。若两家公司的三国题材动画均遭遇滑铁卢,这个IP的开发恐怕需要暂时搁置。